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以来
与月亮和团圆紧密相关
天上繁星点点、明月皎洁
人间灯火通明、幸福洋溢
文物中藏着怎样的中秋呢?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如今说到中秋节,人们便会想到月亮、广寒宫、玉兔、桂树、嫦娥、蟾蜍等有指代性的具体意象,而“中秋”一词,其实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书中记载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
◐西周月牙形铜梳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这件月牙形铜梳出土于宝鸡西周鱼国墓地竹园沟7号墓,它与铜制尖底罐、平底罐、浅盘器、曲柄斗形器同出,是宝鸡鱼国墓地独具特色的器物。铜梳上部呈月牙状,下部为细密的梳齿,体现了古人对于月亮的崇拜。
在有关月亮最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中,西王母是执掌长生的女神,嫦娥是吞下从西王母处得到的不死之药后飞升至月亮上的,而为西王母制作不死之药的是两只活泼可爱的玉兔。
◐西周片雕玉兔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这是真正的“玉兔”——西周片雕玉兔,出土于宝鸡鱼国墓地茹家庄1号墓。其为青玉质地,兔蹲伏在地,圆目前视,长耳内凹后扬,前肢爪处有一圆穿,阴刻勾勒出了眼、鼻、吻、爪及四肢。
在古代,生性机敏、繁殖力强的兔子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被古人视作祥瑞。工匠们利用青铜、玉石、陶土等各种材质将它铸造得生动形象,憨态可掬。
◐汉铜兔
咸阳博物院藏
◐唐滑石兔席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兔捣药的形象在很多汉代画像石中都可以看到,比如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绥德东汉画像石。
◐东汉画像石(局部)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在东汉画像石中还能看到两处蟾蜍的形象,一个在西王母的身旁与玉兔相伴,一个则在画像石中部。
蟾蜍在秦汉之际被视为月亮的象征,称“月精”。
古人常以兔子及蟾蜍的形象融入器物中,象征多子长寿及多财。
◐玉兔蟾蜍纹瓦当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藏
这件玉兔蟾蜍纹瓦当体现着人们对月宫的想象:当面左侧为身负羽翼的双耳玉兔正在腾飞,右侧是一只腹部浑圆的蟾蜍正在跳跃,四周桂枝环绕,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开成石经》中的《礼记·月令》上,也有着关于中秋的记载:“是月也,祀夕月於西郊。”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祭祀、赏月、吃月饼等一系列活动,表达彼此的美好祝愿。
◐唐《开成石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除了月亮之外,中秋的意蕴,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天上月亮圆,地上人团圆,圆形的铜镜正符合团圆之意。古人大多喜欢以铜镜比明月,表现了人们对于中秋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秋赏月,秋夜赏镜”也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雅事。
加之唐宋时期,神话传说中“玉兔捣药”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内容情节更为丰富,月亮、嫦娥、玉兔、桂树、蟾蜍已构成月宫相关的固定搭配。因此这一时期的铜镜上常见以月宫为题材的纹样,随着发展还出现了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
◐唐月宫婵娟镜
西安博物院藏
这面铜镜背面,一幅月宫图徐徐展现,玉兔捣药、蟾蜍跳脱,还有起舞的嫦娥与桂花树。
月宫题材作为古代流行的铜镜装饰图案,同样题材的铜镜在不同博物馆中都有珍藏。
◐唐嫦娥玉兔铜镜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这面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铜镜纹饰精美,与月宫婵娟铜镜主题相同。其嫦娥玉兔形象生动、呼之欲出,镜钮为一只蟾蜍,镜中央为一株枝叶茂盛,盘根错节的桂树。桂树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树,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超越现实的理想信念及浪漫的情怀。
◐唐双鸾月宫纹菱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面铜镜出土于陕西商洛,其镜钮两侧各饰一只长尾喜鹊,口衔绶带相对飞翔,钮下一条盘龙龙首高昂,鳞爪飞扬。最为奇特的是镜钮上方一轮圆月当空高挂,月中桂树枝繁叶茂,其两侧分别为杵捣臼的月兔和蟾蜍。
◐唐双鹊衔绶月宫盘龙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月宫纹
图源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唐双鹊月宫盘龙镜
西安博物院藏
◐宋金时期唐王游月宫故事镜
咸阳博物院藏
该镜镜背以浮雕手法饰有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图像,镜钮右上侧露出宫殿一角,正门半开,一人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张望,镜钮的左侧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桂树,树下有一座长长的拱桥。桥下流水潺潺,左侧立一男子,头戴高冠身穿长袍,弯腰拱手作揖,应该是唐玄宗,桥上有持幡接引的侍女似在迎接引导,桥中还有一捣药玉兔。
◐金唐王游月宫故事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直到今天,人们都惊叹于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可以在小小的镜面上刻下如此丰富的内容,宫殿、远山、桂树、小桥、流水、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
今月不与古时同
但古今共月圆
永恒不变的是祝福与思念~
来源:文物陕西 责编:程雨萌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