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北京|学习新修订文物保护法 恭博12名青年馆员分享一线故事

10月20日上午,北京恭王府东二区内,一场题为“新法入心守护于行——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指引下的感悟与担当”的主题演讲比赛精彩上演。12名青年馆员登台演讲,结合自身工作与实践,生动讲述了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心得体会与守护文物的一线故事。

自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简称“恭博”)以其为行动指南,将2025年确定为“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年”,开启了一场系统而深入的文保实践。2025年初,该馆编制了厚达100余页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年活动学习资料汇编》,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法专题学习教育。该馆创新采用“双向学习”模式:一方面邀请故宫博物院法律专家李袁婕等权威人士进来授课,另一方面组织业务骨干前往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文博单位交流取经。

文物保护里秉持“最小干预”原则

在本次的演讲比赛中,该馆古建部门高珊以“后罩楼修缮工程”为案例,生动阐释了如何落实“最小干预”原则。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学习过程中,正逢后罩楼修缮设计。对于到底绿色还是红色才是王府时期后罩楼檐柱原本的颜色?馆内专家首先遍查图档,在样式雷图纸中,后罩楼院落明确标注了“绿柱红装”,但范围不明,色彩规制仍存疑云。为了进一步寻求实证,专家们又对檐柱油饰进行取样分析,却始终未发现绿色遗存。由于缺乏其他佐证,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最终维持红色。同时建立完整档案,留下线索,静待未来揭晓谜题。

高珊

该馆物业服务处卢加新以“吹风机清洁百年花窗”“为古墙移位配电箱”等细节,展现物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最小干预”原则的坚守。他在演讲中称,有一个配电箱在移位过程中要经过一面古墙。设备科和古建部提前开了三次会,图纸改了又改,目标只有一个:“最小干预”。能走原线管的绝不新开槽,能共用旧孔的绝不新增一颗钉。

卢加新

“施工那天,我在现场全程监督指导着工人:‘这个位置再往左一点,避开古建’、‘慢,电锤转速调低’。那一刻,没有职务高低,只有共同的原则——绝不能让古墙受一点伤。可以说,我们移动的不是配电箱,而是与现代需求温柔共存的古老血脉。”卢加新表示,通过学习新法,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是“文物最可靠的守护人”。

在文物保护“时光胶囊”里打卡

演讲比赛中,该馆综合业务部张汀表示,在很多人眼中,《文物保护法》严肃、专业,甚至有些“高冷”。但她想说,这次修订,其实是一次“有温度、有故事”的升级——从80条扩展到101条,新增19条,修改75处,这不仅是文本的丰富,更是理念的革新。

紧接着,张汀以“认知焕新、活化利用、守护到底、时代使命”为脉络,分享对非遗保护的新理解。她指出,新法拓展了“文物”范畴,年画、皮影等非遗藏品迎来系统性保护契机,要用新语言、新媒介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张汀

在她看来,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文物的生命在于“活”起来。“2020年,我们部门对非遗藏品进行全面清点,测量、拍摄、建账,摸清家底;2024年,‘世间日月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馆藏皮影精品展’成功举办,我们从9000多件馆藏皮影中精选200件,用‘实物+故事’的方式让文物走出库房、走向大众。”张汀坦言,展览中一张“光绪年间恭王府收租执照”,不再只是一张泛黄的纸张,而是串联起皮影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与王府历史的关键物证。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它们在展厅里、在文创中、在数字世界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

张汀还认为,面对当下这样一个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的新文博时代。文物不再只是“老物件”,更是文化IP、是流量担当、是穿越时空的胶囊。新法明确提出:“要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会保护、懂研究,更要学会用新语言、新媒介,让文物走近千家万户、走进人们心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旅游   馆员   北京   文物   青年   故事   新法   最小   原则   恭王府   藏品   配电箱   生命   开槽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