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消息,日前,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美国飞虎队中尉后人穆言灵到访该馆。她曾于6月来馆参观,此次再访,她特地带来了珍贵的历史证物。这是继2018年和2019年后,穆言灵第三次向该馆捐赠文物史料。
穆言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介绍,此次穆言灵与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林轶南受时任金陵大学教授柯古井的外甥女毕乐华委托,将家族收藏的一份日本侵华证物捐赠纪念馆。
“飞虎队”后人捐赠珍贵历史证物
据新华社报道,鼓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鼓山之北,20世纪初曾是旅居福州的外国人的避暑胜地。当时许多在华美国侨民,包括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先生穆彼得,都在那里度过了美好时光,他们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穆蔼仁是美国飞虎队中尉,曾支援中国抗战。而作为飞虎队的后人,穆言灵对飞虎队相关史料格外关注。
2016年,穆言灵和丈夫回到福州寻根,他们想找到更多曾在福州、鼓岭生活过的美国家族后代。同年,林轶南认识了穆言灵,并共同开始进行鼓岭的相关研究。他们发起成立了“鼓岭之友”,十年来帮助了数十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美国友人回访寻根。
据林轶南介绍,1937年,柯古井的妹妹柯妙玉与丈夫毕理在上海美国学校任教。这份证物是日本专门面向中国百姓炮制的宣传品,推测是一张传单,投放于淞沪抗战结束后至南京沦陷前,目的在于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88年来,这份证物一直被妥善保存。
此次,穆言灵还将多年前在美国征集到的美国杂志《Life》捐赠给纪念馆。该杂志发行于1942年3月30日,其中刊登了飞虎队在缅甸作战经历,以及飞虎队成员介绍。穆言灵说:“我把这份杂志交给纪念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飞虎队的历史。”
看到之前捐赠的照片展出后很高兴
纪念馆向穆言灵颁发捐赠证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介绍,2018年和2019年,穆言灵与林轶南受柯古井之女Gail Smith的委托,将柯古井于1937年在南京拍摄的26张照片原件捐赠纪念馆。这批照片拍摄于南京遭到日军轰炸后至南京沦陷前,真实记录下被炸身亡的市民遗体、乘船逃难的中国难民等场景。部分照片已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展出。对此,林轶南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去捐赠的时候看到部分照片已经放在馆内展出,“我们非常高兴。”
其中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南京沦陷前下关码头附近即将西迁的若干箱故宫文物。穆言灵说:“倘若当年为保护文物奔走的人们得知,这些珍宝得以完好留存,想必会倍感欣慰。”
据央视新闻报道,穆言灵在捐赠时表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历史,我们不要忘掉这个历史。我们需要像照片一样真实的东西,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比言语更加有力。”她还谈道,从百年前中外民众共同书写的故事中,可以看到许多外国人以教师、医生、建筑师、工程师等身份帮助中国,与中国人民携手努力建设更美好的国家。“这不仅仅是外国人的努力,中国人民也同样付出了心血。这种共同努力非常重要且令人感动,也正是我们期待的未来的样子。我希望通过再次讲述这些故事,能唤起那种友谊的感觉”。
对话穆言灵:一路小心翼翼带证物来中国
9月10日,在林轶南的帮助下,穆言灵女士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北青报:这次捐赠的证物的来龙去脉您能介绍一下吗?
穆言灵:这事其实挺偶然的,毕乐华在翻找东西时从她母亲柯妙玉留下的书里发现了这张传单。虽然她看不懂中文,但一看到照片就意识到,这可能和日军侵华的历史有关。因为我先生认识繁体字,就帮忙看了下内容。之后毕乐华就把传单交给我了。
北青报:您为什么想到要把传单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穆言灵:我觉得交给纪念馆才最有意义。正好今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80周年,要举行纪念活动,我收到了邀请,所以就趁着这次来中国的机会,亲自把它送到了纪念馆。
北京青年报:听说这次捐赠的证物携带很不易?
穆言灵:这个证物因为时间久远很容易破损,纸张几乎达到一触即碎的程度。所以我特别谨慎,我把它带到中国来的过程中,用硬纸板层层夹护,再装入塑料文件袋中,一路上小心翼翼。
实习生李茂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