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62岁,家住在江苏无锡。她每天早晨喜欢到小区广场晨练,偶尔还会与邻居们分享自制的咸鸭蛋。然而就在一个小雨天,她盯着路边推着三轮车的大爷发呆,突然感到头晕、说话含糊。
好在小区里有位退休神经科医生,第一时间认出王阿姨可能是“脑梗死”先兆,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救治,王阿姨保住了健康,但她回想自己的生活习惯:高盐饮食、鲜有运动、经常熬夜,不禁心头一紧。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脑梗死”这类风险在中国人群中如此高发?为什么三分之一的全球脑梗病例都出现在中国?很多人以为,脑梗死只是高龄、三高才需要担心的“终末疾病”,但事实远比你想象得更严峻。
难怪医生常提醒:“中老年人能否远离脑梗,关键在日常‘7件小事’。”这些小事,可能就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今天,我们就带你认识:如何科学防控脑梗,别等出事才后悔!
说起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很多家庭都有切身之痛。根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脑梗约250万人,脑卒中死亡人数世界第一。
令人警惕的是,全球每三例脑梗死,就有一例发生在中国。如果把脑梗比作一条水管的“彻底堵塞”,那我们国家“管道老化”的比例之高,实在惊人。主要原因有几点: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持续攀升。据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数据显示,35岁以上中国居民有高血压者高达46.9%,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11%。这些基础疾病被称为脑梗的“温床”。
饮食结构偏咸、油脂摄入过多。例如,中国居民人均盐摄入量约为9.3克/日,远高于世卫组织推荐的5克/日。高盐饮食不仅导致血压升高,还易损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生锈硬化”,严重时就像水管堵塞,诱发脑梗。
不少人日常生活中久坐不动、运动量少、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集体推高了脑梗死风险。你身边是否也有人“退休后生活更懒散”,殊不知运动不足会使患脑卒中的风险提升32%。

大多数脑梗其实“有迹可循”,例如:
清晨起床突然口齿不清、单侧肢体无力清晨起床突然口齿不清、单侧肢体无力;短暂视力模糊,好像“眼前一黑”短暂视力模糊,好像“眼前一黑”;明明天热却一侧脸瘫,流口水明明天热却一侧脸瘫,流口水。
这些都是血管逐渐堵塞、供血不足的典型先兆。可惜许多人以为是“老了、低血糖”小毛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脑梗死令人谈虎色变,但你知道吗?80%的脑梗可以通过科学管理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医生反复强调:“尤其是下面这7件事,只要做到一半,坚持一个月,脑血管状况都会大为不同。”
严控血压
稳定血压是脑梗预防的绝对核心。建议每天固定时段测压,务必保持在140/90mmHg以下。如有高血压一定按时服药,切忌自行停药。

管住血糖
糖尿病患者脑梗发生率较常人高2-4倍。每年至少筛查一次血糖,糖友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增减剂量。
饮食清淡减盐控油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人均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油不超25克。有研究显示,将食盐每日减少3克,可使脑卒中风险下降13%。爱咸食的朋友,请慢慢减少用盐量,尝试用蒸、煮等方式替代油煎、油炸。

坚持日常锻炼
即使是快步走30分钟/天,周至少5天,也能显著提升血管弹性。某“哈佛大学卒中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使脑梗患病风险降低28%。
定期筛查血脂/颈动脉
别忽视“隐性高血脂”和血管斑块。建议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谱与颈动脉彩超。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者尤其要重视。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与有害物质,会加速血管内皮受损;大量饮酒同样可以引发血压波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指出,戒烟限酒可使二次脑梗风险减少20%以上。
保持规律作息与心理平衡
熬夜、情绪大起大落会明显增加脑血管事件突发率。养成规律作息、学会缓解生活压力,夜间保证至少7小时优质睡眠,有助于血压与血糖的稳定。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问:这些方法真的能帮我预防脑梗吗?坦率地讲,每个人的体质、基础疾病不同,效果差异较大。但医学共识明确指出,调整生活方式、严格管控慢病指标,是防范脑梗的底线。不到医院做详细评估、不遵医嘱盲目用药,等于“头埋在沙子里,不见危机”。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
《中华医学杂志》脑血管病特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