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全球三大饮品之一,其影响力跨越历史、经济、文化及社会领域。从唐代茶学家陆羽的《茶经》,到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持续促进着文明的对话与情感的联结。
11月16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幕。今年的茶博会在延续设立“茶和天下”馆、茶创意馆、茗茶馆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一带一路”国际茶产品展区为“一带一路”馆,并首次深化与万里茶道沿线国际城市——喀山、圣彼得堡、恰克图的贸易协作,特邀俄罗斯茶商设展,积极搭建“茶叶贸易+文化互鉴”双平台。同时,在茶博会举办期间,外交官看武夷、“加强国际协作,推动共同申遗”万里茶道主题研讨会、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座谈会等一系列以茶为媒、聚焦国际的活动展开,进一步扩大了“朋友圈”,链接了“新机遇”,开启了“新对话”。


俄罗斯馆内景(郑金富 摄)
扩大“朋友圈”
一片叶子,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一带一路”馆内,人来人往,不同语言的交流声相互交织,空气中混合着红茶、黑茶、乌龙茶、花果茶等各式茶香。

在一带一路展示馆内,来着斯里兰卡参展商向客人推荐当地特色锡兰红茶。(罗光耀 摄)
“是茶,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来自中国、韩国、印尼、菲律宾、挪威、墨西哥、智利、哥斯达黎加等五湖四海的宾朋因“茶”而聚。他们围坐在一方茶席前,等待着一盏新冲泡的热茶。

茶博会开幕当日,在“一带一路”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因茶结缘。(朱宇 方诗琦 摄)
席上,一只素雅的青瓷盖碗居中,数只品茗杯如众星分散错落。茶席主人端坐,娴熟地进行着烫杯、投茶、醒茶、冲泡、分杯等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默然无声。众人围席品茗、交谈,因茶相遇,因真诚相知。这一席茶,沏开的是茶香,泡出的是情谊。
逛展、喫茶、互动……来自武夷学院的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叶卡娜沉浸式体验茶博会上的精彩。“看,这只骆驼模型好可爱。”来到万里茶道馆,叶卡娜打卡了万里茶道节点城市的特色场景,了解跨域茶贸之路的历史知识,她大方地向记者展示了相机里记录的茶博新鲜事,“在这里,我喝到了好茶,尝到了美食,也交到了朋友。”叶卡娜说。
“这里的山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来自韩国的嘉宾李彩庆是第二次来到武夷山,首次参加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她说,自己一直对武夷岩茶及其文化抱有很浓厚的兴趣,希望借此次的机会,多走走看看,不仅细品“岩骨花香”,更以茶会友,结识更多心有同好的朋友。

链接“新机遇”
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自2007年举办以来,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以展促联,让茶博会不仅只是一场关于茶的“聚会”,而是链接全球伙伴的平台。
“这十多年来,我们曾到北京、上海、深圳、南宁等多个城市参加展会,但来武夷山还是第一次。对我们茶人来说,武夷山的‘大红袍母树’不只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信仰,是心中一定要来朝圣的地方。”缅甸茶叶协会副会长段家席表示,借由参加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机会,他特意提前几天抵达,深入了解武夷山茶在种植生产、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业态。在他看来,每次参展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武夷山在茶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融合都做得非常出色。他将会把武夷山当地推动茶文旅融合的做法带回去,也期待未来能与武夷山相关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

一带一路馆里,来自缅甸的茶商正以茶会友。(郑金富 摄)
“一带一路”馆内,上海枫灿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佳韡忙着向来宾介绍来自南非的“路易波士茶”,这是他们公司代理的一款“新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零咖啡因。“路易波士茶的原料是线叶金雀花,它原产于南非塞德堡山脉高原,与黄金、钻石并称‘南非三宝’,是当地独一无二的纯天然草本植物。”长期从事进口贸易相关业务的张佳韡饶有兴致地介绍说,“正是看中了路易波士茶天然不含咖啡因的独特性,今年我们公司新引进了这款茶。”第一次受邀参加茶博会,张佳韡希望借助茶博会平台,让更多人认识路易波士茶,“今年茶博会首设‘一带一路’馆,不同地域的茶香在武夷山下交融,也为路易波士茶打开更广阔市场搭建了桥梁。”张佳韡满怀希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交流合作的诚意,希望借助‘一带一路’,让好茶香飘更远。”

一带一路馆里,游客在选购来自乌干达的手工艺品。(郑金富 摄)
开启“新对话”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与乌龙茶发源地,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承载着深厚的茶文化与历史记忆。

在万里茶道馆展区外,一位母亲给女儿讲解万里茶道由来及线路图走势。(罗光耀 摄)
来自俄罗斯的白雅轩,是武汉大学研究生,此次受邀参加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座谈会,正是因其研究课题为“重走万里茶道,遇见东方”。“我第一次到武夷山,今天逛了茶博会,太有意思了。”白雅轩告知,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她计划实地探访下梅、星村等地,深切感受武夷山独特的茶文化底蕴。白雅轩也期待参与更多跨区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挖掘万里茶道丰富的历史资源,为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万里茶道历史与当代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民游客在俄罗斯馆品尝原汁原味的奶茶(张行健 摄)
赋能跨区域协作,参加“加强国际协作,推动共同申遗”万里茶道主题活动的俄罗斯科技东方有限公司代表斯黛拉说:“万里茶道,它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座文明互鉴的桥梁。”

茶博会开幕当日,游客打卡拍照。(朱宇 方诗琦 摄)

客商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俄罗斯馆选购商品。(邱汝泉 摄)
在斯黛拉看来,保护万里茶道不仅是保护历史,更是开拓未来。“今天,我们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它注入新的时代活力。”斯黛拉表示,俄罗斯年轻一代开始通过茶俱乐部、茶学博士的推广、茶与花果的创新搭配,重新发现中国茶的魅力。它让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对话,从历史来到了当下,也让两国人民的友谊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更加深厚。
延伸阅读>>

“万里茶道是一条流动的经济动脉”
——访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晓光
11月17日,在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研究交流会上,从事万里茶道相关研究十多年的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晓光,作了题为《横跨亚欧 茶路经纬——万里茶道的水陆路网及重要节点》的分享。
“万里茶道并非一条固定的、物理意义上的‘路’,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经济与文化系统。”作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理事的冯晓光在交流会后接受采访时说,万里茶道由南向北,呈现一个庞大的网状路线区域,它由供应链、资金链、信息链和人口流动共同构成,本质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互鉴。
当人们提到“万里茶道”时,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会是骆驼商队在固定路线上行走的景象。“在我看来,万里茶道不是‘一条路’,起点也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产区网络,这些产区的兴衰随着市场需求、种植技术等变化而‘流动’。”冯晓光介绍,比如武夷山、羊楼洞等地,都曾因是万里茶道上的一个“起点”,从单纯的“茶源地”演变为一个集加工、仓储、金融、交易于一体的“区域经济中心”,而像汉口、张家口等地,都曾因是万里茶道上的一个“点”,从单纯的“途经地”演变为一个双向集散、联通南北的“经济枢纽”。
“万里茶道是一条流动的经济动脉,而非静止的道路遗产。”冯晓光表示,从当今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理解,万里茶道就是一条超长且覆盖广泛的“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沿线遗存,重新发现万里茶道作为“经济流向”的属性,深入解析万里茶道的路网格局、时空演变与人文内涵,共同推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事业,更好地深化中蒙俄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来源 | 闽北日报(吴建琼 汤文娟 朱宇)
更多武夷山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武夷山文旅"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