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军深海贵金属和稀土开采,中国为何举步维艰

信息来源: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327260/why-china-struggles-us-plunges-deep-sea-mining-valuable-metals-and-rare-earths?module=flexi_unit-focus&pgtype=homepage

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幽暗深处,数万亿枚富含钴、镍、铜和稀土元素的黑色“多金属结核”,正静静地躺在海床上。它们是全球能源转型和高科技产业梦寐以求的宝藏,也是引发新一轮大国战略博弈的“最后边疆”。当全球科学界和环保组织就深海采矿对未知生态系统的潜在毁灭性影响争论不休时,一场更为深刻的、关乎未来规则制定权的地缘政治竞赛,已在世界两大强国——中国和美国之间无声地展开。这场竞赛的核心矛盾在于:是遵守并重塑现有的国际多边框架,还是彻底绕开它?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决定这些海底宝藏的归属,更将定义21世纪全球公域的治理秩序。

多边主义的困境:中国的耐心布局与规则僵局

在这场深海竞赛中,中国无疑是准备最充分、布局最深远的“长期主义者”。过去二十年,北京通过一种耐心且专注的战略,将自己打造成了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框架内的主导力量。作为联合国授权管理国际水域海床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机构,ISA是中国施展其多边主义策略的完美舞台。截至目前,中国持有的深海勘探合同数量冠绝全球,达到五份之多,远超其他任何国家。其国有企业中国五矿集团等实体,在太平洋“克拉里恩-克利珀顿区”——全球多金属结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占据了广阔的勘探区块。

中国的战略远不止于 확보资源本身。通过“蛟龙号”等先进深潜器进行的多次科学考察,北京积累了大量深海环境数据和地质信息,这不仅为其未来的商业开采提供了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使其在ISA关于采矿规章的谈判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话语权。中国的目标清晰而宏大:在国际法框架内,主导制定一套有利于其国家利益和国有企业的商业开采规则。换言之,北京希望成为未来深海经济的“规则制定者”,而非被动的“规则接受者”。这种策略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强的自信,即通过深入参与现有国际体系,从内部影响和塑造其发展方向。

然而,北京精心构建的这一多边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担忧日益加剧,一股强大的环保主义浪潮席卷了ISA。法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众多面临生存威胁的太平洋岛国,纷纷公开呼吁暂停甚至永久禁止任何形式的深海商业开采,直到其环境影响得到充分、独立的科学评估。这股强大的反对力量,已成功地使ISA的采矿规章谈判陷入了事实上的无限期停滞。由瑙鲁共和国为一家加拿大公司(The Metals Company)触发的“两年规则”——一项旨在迫使ISA在2023年7月前完成规章制定的法律条款——最终也未能打破僵局。这让中国陷入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它在一个自己最擅长、投入最多的多边游戏里占据了优势地位,但游戏本身却因外部压力而被按下了暂停键。中国的耐心正在被消磨,其巨大的前期投资也面临着无法变现的风险。

单边主义的诱惑:美国绕开联合国的“B计划”

与中国深耕多边体系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美国正日益被一种“单边主义”或“小多边主义”的解决方案所吸引。华盛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至今仍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这意味着,从法理上讲,美国不受ISA的管辖,也无需遵守“国际海底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这一核心原则。长期以来,美国仅以观察员身份参与ISA的会议,但这层伪装正在被国内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所撕裂。

在美国国会和五角大楼看来,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从电动汽车电池到精确制导导弹,现代经济和国防的几乎所有领域都依赖于中国主导加工和供应的稀土及关键金属。深海矿藏因此被视为摆脱对华依赖、实现资源独立的“战略机遇”。由此,一种绕开联合国缓慢而僵化的官僚程序、另起炉灶的“B计划”开始浮出水面。相关的立法提案,如《负责任利用海底资源法案》,正在国会山获得跨党派的支持。其核心逻辑是,如果国际社会无法提供一个可行的法律框架,那么美国就应该被授权,为其本国企业颁发深海采矿许可证。

这种单边行动的潜在路径是,美国可以依据其国内法,单方面宣布对特定海域的矿产拥有开采权,或者与同样未批准《公约》的少数国家,以及愿意合作的盟友(如英国、日本)形成一个“志同道合者”采矿联盟。这种“小多边”模式将完全绕开ISA,建立一套平行的许可和监管体系。这对华盛顿的诱惑是巨大的:它能以最快速度为美国企业打开通往海底财富的大门,一举重塑全球关键矿产的供应格局。然而,其风险同样巨大。此举将沉重打击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石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可能引发一场混乱的“圈地运动”,导致各国在公海上的法律和军事对峙。这将是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公然背弃,也必将招致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全球公域的未来:在环境、法律与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

中美在深海采矿问题上的战略分歧,正将这一新兴领域推向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它不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资源竞争,更深刻地反映了全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冲突。一方是致力于在现有国际法框架内谋求主导权,而另一方则在考虑彻底颠覆这一框架。这场对峙的最终结局,将对全球公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的背后,是悬而未决的巨大环境风险。深海是地球上最稳定、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大量尚未被发现的独特物种。采矿活动所产生的沉积物羽流、噪音和光污染,可能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内都无法恢复,其对海洋碳循环和全球气候系统的连锁效应至今仍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那些位于风暴中心的太平洋小岛屿国家,其处境最为复杂和矛盾。一方面,像瑙鲁和基里巴斯这样的国家,将赞助深海采矿勘探视为摆脱经济困境、获得发展资金的唯一希望;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破坏最直接的受害者。它们的命运,被夹在了大国博弈和环境灾难的缝隙之中。

最终,深海——这片人类认知中最遥远的疆域,已然成为地缘政治、环境伦理和国际法交织的最前沿。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人类是否会开启深海采矿,而是以何种方式、在谁制定的规则下开启。世界是走向一个有管理的、以科学为基础、兼顾利益共享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体系,还是退回一个由强权逻辑主导、赢者通吃的“公地悲剧”,中美两国的下一步行动将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举步维艰   贵金属   稀土   美国   深海   中国   全球   联合国   规则   太平洋   地缘   主义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