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你觉得孩子最缺的是什么?”
“太多了!
你知道吗?我一直到大学毕业了,才发现:
想要50块钱的裙子,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奢望;
被亲戚扇了巴掌,可以还手,也可以不用为了爸爸的一句‘大过年的,别闹了’而隐忍;
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情感匮乏,别人的记忆里,有妈妈的味道,有爸爸的陪伴,有爷爷院子里的葡萄树……”
这是知乎网友@Mr.V写下的回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匮乏。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怎么还不努力、不自律、不懂感恩?
其实,很可能孩子真正缺少的,是这些教育,而它们,却很难被我们重视或看见……
缺少当下的幸福体验
网友@金陵晓月有一个儿子,她儿子从小喜欢养宠物。
但她儿子的“养宠”史,就是一部妥妥的妈妈“劳作史”——
幼儿园,儿子养蝈蝈,她每天早起去离家5公里的市场买南瓜花;
一年级,儿子养小鸡,她每天帮着收拾一地的鸡屎;
五年级,儿子养仓鼠,她每晚忍受着仓鼠的磨牙声;
后来,儿子又养乌龟、小鱼、小狗……虽然这一路,儿子也主动承担了很多照顾宠物的任务,但马不停蹄跟在后面收拾的,主要还是她。
吐槽完儿子的这条养宠路后,她说:
“少年风一样长大了。
他向前跑,一路上稀里哗啦落下了一堆宠物。
做母亲的一路追赶,收留着这些小精灵们,然后目送少年跑远。”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有些孩子的幸福,是撅着屁股玩一上午沙子;是滚着破旧的轮胎跑上几圈;是把酱包放进烤箱;是给羊洗澡,给菜地浇水……
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事情,而不是给予我们所有理解的‘幸福’。”
当下感受到的幸福,会被孩子写进记忆深处。
当然,分享这些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帮孩子去养宠物,或者让他们放肆撒欢,满足他们的所有心愿。
毕竟我们做父母的,大多数情况下,对孩子有些适当的“限制”,也是出于自家孩子的真实情况或安全考虑。
真正想说的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如果要求不是太过分,如果孩子配合度还可以,那么,尽可能满足一些孩子当下的小愿望吧。
3岁和好朋友约好去滑滑梯;
6岁特别想要的一个小玩具;
9岁在宠物店门口看了很久的一只小宠物;
12岁没考好,想要自己一人份的小甜点;
18岁毕业了,做了很久攻略想要去的一个地方……
那些没被满足的当下的小心愿,大多不会造成什么太大创伤,但终归是年少的遗憾。
毕竟,就如那两句话所说的:
“这世上再也不会回来的,是少年心性。”
“孩子的快乐,也就那几年,他们也会长大,也会哭也会疼也会有压力也会有束缚,就像现在的我们。
所以,趁他们还小,去让他们体验那些尽可能可以实现的体验吧。”
缺少更多的人生支点
在网上看到过一张“人生支点”图:
(图源网络)
有种说法认为:
当人生支点足够多,遇到压力、焦虑时,就不会长时间陷入无意义感的挣扎中。
你有没有觉得?孩子也是如此。
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教授曾提到过:
这一代的青少年,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是身上的“弱现实感”。
他们的生活因为长期处于被动中,所以孤独感、无意义感会更强,主动性会变差,很容易出现情绪、精神问题。
比如当一个孩子的世界只有学习,价值只被成绩认可时,一旦学习成绩这只“脚”偶尔踩空,孩子就会觉得没意思、无聊、没劲。
而一些现实中带有“确定感的价值”,比如无论成绩如何,父母无条件的爱不会变;比如无论学习中遇到什么事,都可以获得父母的情感支持等等。
或者说:
当孩子在学习这个唯一的支点短暂出现了偏差后,他的支点还有兴趣爱好、户外运动、同学朋友,甚至是自己亲手种在花盆里的一棵植物、一次酣畅淋漓的体育比赛、一句来自家人的肯定和鼓励……
这些都会让孩子和现实的联结感更强,让他们明白:
“我的价值,不是只有考好成绩、做听话的孩子。”
“我被需要着,我被认可着,我的价值,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思考的,关注的,就会是怎么“活”,怎么释放自己更多的力量,而绝不会是“活着好累”。
网友@金兀术说:
“我们的教育,给孩子展示了太多死法,但却没教给孩子该怎么好好活?”
深以为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也允许孩子:
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人生支点。
家人的亲情羁绊、喜欢的小爱好、一次有意义的出游,都可以成为孩子热爱这个世界的牵挂。
缺少对自己的维护
前几天,一个家长突然对我说:
“有时候很羡慕现在的孩子,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有很好很好的父母。”
她看我一脸纳闷,便笑着和我讲了这么一件往事:
她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农村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
有次她挎着篮子去给在地里干活的妈妈送饭,半路碰到村里的一个老光棍,被对方猥亵。
她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却反被骂自己不检点还冤枉别人。
她因为觉得委屈,就把这件事写在了作文里。
结果老师好心告诉她父母后,她又被父母因为“觉得丢了面子”狠狠揍了一顿。
那时候的她很小,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护自己,只能在父母的打骂下,含泪承认自己撒了谎。
这些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这让她长大后形成了严重的讨好型人格,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面对一些伤害,也不敢和对方发生冲突,只会默默消化。
幸运的是,后来她遇到了很好很好的老公,遇到了很好很好的孩子。
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她的很多创伤被一点点治愈。
现在的她,会坚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
“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感受,爸妈会永远站在你身后!”
“你可以有边界,可以拒绝,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你也可以不用害怕任何冲突!”
心理学中认为,童年时期缺乏“自我维护”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这4种“缺失”:
1、形成“讨好型人格”,自我边界模糊,活成被别人冒犯和剥削的“老好人”;
2、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
3、总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把这些情绪问题,内化为身体病症;
4、在职场或各种关系中遇到冲突时,习惯性逃避、退让。
所以说:
从小帮孩子养成“维护自己”的习惯,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这棵小树苗披上坚硬的外壳。
父母以身作则先“维护自己”;
不随意打击、贬低、否定孩子的感受;
及时看见孩子的需求。
有了这些日常点滴中的用心,就能养出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孩子。
缺少正确的自我认知
再分享件小事:
上周末,送女儿上国画课的路上,我俩聊天,她说起自己对国画的一些理解,让我特别惊讶。
于是,我连忙夸她:
“妈妈发现你的观察很仔细,而且我还发现你在很多方面观察力都很强。”
“真的吗?真的吗?我居然有这么大的优点。”
“是呀,你本来就很优秀!”
女儿那天开心坏了,一整天都蹦蹦跳跳的。
但我却有些难过:
我一直觉得自己看过很多专业的养育书籍,又当了很多年的老师,自认把女儿养得还不错,没想到我的一个小表扬,竟能让她这么开心。
当时这件事让我很扎心,于是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专门做了个分享——让学生们评价下自己。
结果出乎意料——
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的整体评价都偏负面,调皮、不努力、不优秀、不认真、爱躺平、懒、废、馋……
当时最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很多孩子在评价自己的缺点时,语气都特别肯定;但在评价自己的优点时,却表现得很不确定、很不自然。
心理学中,把对自身性格、能力、价值观的理解等,称为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是孩子对自己盲目的认可,而是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并能坦然接受这个不完美但独一无二的自己。
但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是出了问题的,或者说,他们对自我的认知经常被他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
比如这三种方式,都是在破坏孩子的正确自我认知:
1、盲目“夸夸夸”,让孩子习惯于依赖外部评价,对自我认知过于高估;
2、“别哭,没事,这有啥可难过的……”这种急于否定孩子情绪和感受的行为,会让孩子对自我的真实感受产生怀疑;
3、“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老是出错”“你从小就不听话”……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也是在把对孩子的否定,内化进孩子的自我认知中。
所以你看,其实想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很简单:
那就是尽可能客观而非主观地去表达我们的建议和观点,只表达,只共情,不评判,不指责。
比如:
把“你太棒了”换成“你今天在很用心完成这个任务”;
把“你真笨”换成“这个方法不行的话,我们再试试另一种”;
把“你委屈什么”换成“我虽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我愿意陪着你,只要你需要”……
其实说到底,只要我们做父母的,不扭曲、不美化孩子投射在我们身上的“镜子”,孩子就能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看过这样一句话:
“列车上空无一人,司机也会把车开到终点。”
孩子的一生,就像一列直达终点的“列车”,这趟“列车”上,满载而去,却不会留下“任何人”。
我们也只是孩子这趟“列车”上,短暂的乘客。
如果在这些短暂的“共乘”时间里,能再多给孩子一些朴素的养育引导和支持,相信孩子的这趟旅程也会多一些精彩。
这些温暖的帮助,会成为孩子人生漫漫长路上的幸福和力量,这也算是我们为人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祝福了……
最后还想分享一句@老俞闲话中,受访嘉宾李尚龙说过的一句话:
“你永远不可能拿现阶段维度的方法论,去解决现阶段的困难。”
养育是最简单的课题,但也是我们最难修的功课。
当我们的目光看得更长远,能了解更多更科学的养育方法,就能更清晰如何把孩子养育成他更好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