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如果不生二、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很危险

声明:本文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发出警告,如果中国家庭不再生育二胎三胎,未来50年国内人口将从14亿减少至5.8亿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长已接近停滞,2021年仅增长48万,生育率持续下滑正在改变着这个人口大国的发展轨迹。

当"人丁稀少"成为常态,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传统观念又该如何调整?

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已至

数字有时比千言万语更有震撼力,当郎咸平抛出那个"5.8亿"的预测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中国不是一直是"人口大国"吗?我们的地铁不是每天还在人挤人吗?

然而数据不会说谎,它只是冷冰冰地陈述事实,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人口仅增长了48万,这个数字放在13亿多的基数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宛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珠。

更令人忧心的是,出生率持续走低,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仅954万,创下了历史新低,这就像一个水池,进水口越来越小,而出水口却在不断扩大,池水终将见底。

若将时间轴拉长到几十年,郎咸平的预测并非天方夜谭,婚姻登记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减少近百万对,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140万对。

俗话说"成家立业",连"成家"都成了奢望,何谈生儿育女?在全球人口总数突破80亿大关的背景下,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下滑轨迹。

春秋战国时期,晏子使楚的典故,楚王讥讽齐国人口少,晏子却巧妙回应:精兵才是强国之本。但今天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现代社会的竞争力往往与人口规模、结构紧密相关。

德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先我们一步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他们的经验表明,一旦人口下滑成为趋势,逆转难度极大。

这场人口危机不是突如其来的,早在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就已开始连续下降,从2016年的1883万人降至2023年的902万人,几乎减少了一半!

这种趋势如同一列已经启动的列车,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何处停下,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口负增长一旦开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后果将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劳动力市场到养老保障,从消费结构到创新活力,没有一个领域能够独善其身。

生育阻力

说到生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常常一脸难色,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这背后有着实打实的经济账,根据调查,从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养一个孩子的平均花费接近70万元

这还不包括各种额外的培训班和兴趣课程,这对于月薪不过万的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古人云"养儿方知父母恩",如今却变成了"养儿方知钱不够"。

光是孩子的教育支出就足以压垮一头大象,从幼儿园的天价学费到中小学的各种补习班,再到大学的学费生活费,每一笔都让人肉疼。

有人调侃说,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背负了一套房的债务,这虽是玩笑话,却也道出了心酸的现实,而说到房子,更是年轻人心中的一道坎。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家才能成家",没有房子,连恋爱都变得底气不足,一线城市动辄几万一平米的房价,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年轻人肩上,他们不得不背负三十年的房贷,每月工资的一大半都用来还贷。

这种情况下,谁还有余力去考虑生育问题?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房价高导致结婚难,结婚难导致生育率低,生育率低又使得未来的房地产市场需求萎缩,楼市供过于求。

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轻人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压力,还有精神层面的挑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温饱提升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他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更高品质的生活,在他们看来,生育不再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是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生方式。

记得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吗?如今的年轻人却更倾向于"先自己之乐而乐,后考虑他人之忧"。

他们不愿为了延续家族血脉而牺牲自己的人生理想,更不愿因为社会压力而勉强组建家庭,尤其是当下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职场地位日益提升,她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不再将婚育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与传统生育文化形成了强烈的碰撞,也为人口问题增添了更为复杂的维度。

5.8亿人口的未来图景

让我们把时间快进到2070年,幻想一下5.8亿人口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届时,老年人口占比将接近50%,也就是说,走在大街上,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人口模型的科学预测,想象一下,养老院将比幼儿园更为常见,轮椅的销量可能超过童车,老年用品市场会是当下的六到八倍。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当老年人变得如此之多,谁来照顾他们?劳动力人口将从2023年的8.2亿锐减至3.5亿左右,这意味着每个年轻人肩上的担子将比现在重得多。

一个年轻人可能需要同时赡养父母、岳父岳母甚至祖父母,再加上自己的孩子,这简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极致体现。

养老金制度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缴费人数减少而领取人数增加,这个天平难以平衡,不仅是养老问题,产业结构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热闹非凡的婴幼儿市场将冷清许多,奶粉、尿不湿、童装、玩具等行业可能会大幅萎缩,教育培训机构也会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一些学校甚至可能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而被迫关门。

连房地产市场也会受到冲击,毕竟人少了,对住房的需求自然会下降,那些曾经坚信"房子永远不愁卖"的开发商们,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或许最令人忧虑的,是创新活力的减弱和文化传承的危机,创新通常来自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敢于挑战,愿意尝试新事物。

但在一个老年人口占主导的社会里,整体风险偏好会降低,保守思维会占上风,就像一个家庭,如果只有老人,那么这个家庭可能更喜欢看旧电视剧,而不是尝试新科技。

华夏文明传承了五千多年,其精髓需要一代代人去学习、理解和发扬,当传承的接力棒握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

想想那些需要十年如一日苦练的技艺,比如景泰蓝、木雕、刺绣等,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愿意投入,这些珍贵的传统工艺就可能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就像一条正在缓慢干涸的河流,它曾经涌动着丰沛的生命力,而现在却不禁让人担忧它的未来。

突围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挑战,我们不能坐等危机全面爆发,必须积极寻找突围之路,近年来,多地政府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生育友好政策

从住房优惠到税收减免,从教育补贴到医疗保障,这些政策试图从经济层面减轻家庭的生育负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更是加大了补贴力度,有的地方甚至一次性发放数万元的生育津贴。

这就像是给即将干涸的河床注入新水,期望能够重新唤起生命的活力,然而,仅有经济补贴是不够的,年轻人特别是职场女性,还面临着工作与育儿的两难选择。

不少女性担心生育会影响职业发展,有的甚至因怀孕而被"职场歧视",这时,职场革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延长产假、增设陪产假、推行弹性工作制,这些措施都能帮助年轻父母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还记得那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吗?如今的职场规则也需要与时俱进,为生育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托育服务的建设,这可以说是当下的"卡脖子"问题,统计显示,目前全国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

许多年轻父母一筹莫展地发现,孩子出生后竟然无处可托,不得不求助于隔代照料,或者一方放弃工作在家带娃。

如果能建立普惠性的托育体系,让更多孩子有地方去,让更多父母能安心工作,生育率或许会有显著提升。

不过说到底,生育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生育文化。

这种文化应该强调"少而精"的养育理念,鼓励家庭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像春秋时期晏子所言的那样,国家的强盛不在于人口多少,而在于人才的质量。

同时,我们也要重新定义"成功家庭"的标准,不再以子女数量多少来衡量家庭的成功与否,生活品质、家庭和谐、成员幸福感,这些都应该成为评价家庭的重要指标。

值得欣慰的是,科技进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减少带来的压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望替代部分简单重复性劳动,减轻劳动力短缺的影响。

不过,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人的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结语

人口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人本身,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既尊重个人选择,又有利于生育养育的社会环境。

央视新闻2024-10-29关于《总和生育率1.3意味着什么?“想生不敢生”如何破解》的报道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生育率   年后   观念   人口   危险   年轻人   父母   压力   孩子   家庭   财经   文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