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大豆,近期竟成为中美贸易的温度计。路透社10月28日援引两名贸易消息人士称,中国中粮集团本周购买了三批美国大豆,总计约18万吨,将通过美国太平洋西北港口于12月和明年1月装运。这次采购规模虽不大,但信号意义重大。交易发生在本周中美领导人峰会前夕,引发市场广泛猜测。受中美可能达成贸易协议的预期提振,芝加哥大豆期货基准价格本周飙升至15个月高点,从近五年来的低位反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约9000万吨,90%左右依赖国际市场。美国则是世界第一大大豆生产国,年产量约1亿吨,其中近一半依赖出口。两个大国之间的大豆贸易,历来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晴雨表”。中美大豆贸易背后,是强大的经济互补性。“受土壤、种子、技术等各方面影响,美国玉米、大豆平均单产分别是我国的1.42倍、1.49倍。”这种自然禀赋差异,决定了大豆成为中美贸易的天然纽带。不买大豆,曾是中国应对贸易战的“武器”。

现在谈判节奏加快,购买大豆又成为表达谈判诚意的策略。转变背后,是中美之间独特的“大豆逻辑”。在去年特朗普挑起贸易战后,美国豆农首当其冲,卖不出去豆子,又不好保存,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掉,甚至还在本月发生“爆仓”事故,直接影响了特朗普的政治基础。从数据看,2024年美国出口大豆中仍有51.7%销往中国,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产业而言无可替代。贸易战导致美国大豆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使美国豆农承受巨大损失。面对这些现实挑战,美国不得不有所表示。
10月29日,在中国给了美国想要的大豆订单后,特朗普在前往韩国的空军一号上对媒体表示:“我预计会下调关税,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帮助我们解决芬太尼问题。”他这么说,说明美国急着想跟中国谈出点实际的成果来,以缓解当前的大豆以及稀土困境。而之所以他要说芬太尼问题,只不过是因为这是目前双方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利于中美解冻双边关系。而中方此次购买美国大豆,不光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长远的打算。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确实需要大豆。

不进口大豆,是反制的需要;现在进口一些大豆,既是表明中方愿意谈的态度,也是自身需要。采购美国农产品是中国谈判的特别手段,这么做,能让特朗普政府更清晰的感受到关税给美国带来的冲击有多大。与此同时,特朗普说要降税,也是最近两国在关税问题上互相施加压力的延续。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经贸高层会谈达成重要共识,美方取消共计91%的对华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这一举措被国际社会誉为“超出预期”。
但还有一些关税问题待解决,中美同意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这次特朗普表态下调的,正是这部分与芬太尼问题相关的关税。两国最近的贸易关系也出现阶段性缓和迹象。2025年8月,中美同意将“关税休战”延长90天,为美国关键的圣诞季进口争取了时间,也为双方进一步协商创造了条件。

建交46年以来,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数据说明两国经济的关系有强大互补性,而这种互补互利性,给解决两国的贸易矛盾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中美贸易谈判,会更关键。谈得越深,要处理的细节问题、技术问题就越多。如之前谈判所表明的:“越是接近结束,甲乙双方越会谨慎。相对于中美经贸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而言,时间紧,任务重。”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