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行情软件,刷到道琼斯、纳斯达克又创历史新高的推送时,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手停在屏幕上”的纠结?想跟着买一点,怕刚上车就跌;眼睁睁看着不买,又看着别人的收益稳步涨,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
而且为啥有的市场总像坐过山车,涨得快跌得也快,美股却能一路稳涨好几年?
其实咱们不敢上车,多半不是怕美股本身,而是怕“没搞懂它为啥涨”,今天就来看看美股长牛到底靠啥撑着,现在布局到底值不值得。
一、不敢上车其实是被“固有经验”绑住了
很多人对美股的犹豫,说到底是被过去的投资习惯给“套”住了。
比如咱们习惯了某类市场“涨多了就会跌”的规律,看到美股连创新高,第一反应不是“它为啥能涨”,而是“都涨这么久了,该见顶了吧”。
还有人之前在别的市场追高亏过,现在看到美股涨,就本能地觉得“这又是短期炒作,早晚要跌回去”。
有些人看到别人买美股赚了钱,自己也想试试,结果打开行情一看,指数比半年前又高了不少,立马打起了退堂鼓。
这就是典型的“用经验代替逻辑”,咱们怕的不是美股涨,而是怕“没搞懂背后的逻辑,盲目跟风亏了钱”。
但美股的关键在于,它的“涨”和靠短期消息炒起来的行情不一样。
比如有些时候,某类市场股价涨得热闹,但企业实际没赚到钱,只是靠概念炒作,最后肯定会跌回去;而美股的每一次新高,基本都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挂钩,企业能卖出更多产品、赚更多钱,还愿意把利润分给股东,股价自然有支撑。
所以不敢上车前,不如先问问自己:你怕的是“美股涨太多”,还是怕“没搞懂它为啥涨”?想清楚这个,很多犹豫就没那么难了。
二、美股能涨这么久,靠的是“三重硬支撑”
美股的长牛不是碰运气,更不是靠资金炒作,而是有三个实打实的支撑,少了任何一个,都走不了这么远。
咱们先不说复杂的经济理论,就说一个简单的逻辑:大的经济体量,能给企业提供两个关键东西,本土大市场,以及开拓全球的底气。
比如它的经济体量足够大,本土消费者的购买力强,企业在国内就能卖出不少产品;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量还能支撑科技巨头去全球市场抢份额,不像有些企业,只靠单一市场,成长空间很容易见顶。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苹果来说,根据苹果公司2023财年提交给美国SEC的10-K财报显示,它2023年的海外收入占比高达60%,欧洲市场贡献了23%,亚太市场贡献了28%,光中国市场的收入就比不少科技公司的全球收入还高。
相当于“一个苹果,半个业务在海外”,就算某一个地区市场短期波动,整体业绩也不容易受大影响。
再比如微软,它的Office、Azure云服务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这种全球布局的能力,让企业的业绩增长更稳,也给股价提供了第一层支撑。
美股的企业不仅能赚到钱,还愿意把利润分给股东,这一点特别关键。
咱们见过不少企业,赚了钱要么存起来,要么乱投资别的领域,股东根本享不到红利;但美股里的很多企业,会用两种方式回馈股东,回购股票和现金分红。
回购股票简单说就是企业拿出钱,把市面上流通的股票买回来注销,这样股东手里剩下的股份就更值钱了。
比如苹果,根据公司公告,近10年累计拿出了7000亿美元回购股票,注销后股本规模缩减了42%,光靠回购这一项,就让每股盈利提升了42%。
再比如英伟达,今年也宣布要拿出600亿美元回购股票,这背后是企业有足够的利润支撑,才敢这么做。
美股发展了120多年,有一套很完善的规则,能过滤掉不少“虚头巴脑”的东西,让市场更稳。
比如退市机制,要是企业经营不好,连续几年亏损,达不到上市要求,就会被退市,不会一直留在市场里“拖后腿”。
根据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数据,最近几年美股的退市企业数量和IPO数量基本持平,保证了市场里的企业“质量”。
而且美股的主要投资者是机构,比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这些,它们更看重企业的长期业绩,不会因为短期的消息就盲目买卖。
不像有些市场,个人投资者多,容易跟着情绪走,一有风吹草动就扎堆买、扎堆卖,导致股价大起大落。
比如某家企业要是业绩好,机构会长期拿着,股价慢慢涨;要是业绩不好,就算有短期概念炒作,机构也不会盲目跟风,股价最终还是会回到合理水平。
这种“靠业绩说话”的机制,让美股不容易出现“炒概念、炒估值”的乱象,走势也更稳。
三、调整不可怕,未来的机会在“看得见的方向”
不少人不敢上车,还有个顾虑:“要是买了之后美股跌了怎么办?”其实回顾过去,美股也不是一直涨,偶尔也会有调整,但这些调整往往是机会,而不是风险,关键看调整的原因,是企业业绩出问题了,还是只是短期情绪影响。
比如2023年2月,当时市场上到处传“美国经济要崩盘”,美股短期回调了不少,很多人吓得赶紧卖了手里的持仓。
但后来看企业财报,根据标普全球当时发布的分析,2023年第一季度标普500成分股中,72%的企业营收超过预期,科技、消费这些核心板块的业绩还在增长。
没过多久,美股就又创了新高,那些当时卖了的人,反而错过了机会。
再比如2023年7月,美国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市场又开始担心“经济增速放缓”,美股又跌了一波。
业绩没出问题,调整自然只是暂时的,后来美股果然又涨了回去。
现在更不用怕,因为美股未来的增长方向很明确,主要靠两个东西:AI和降息。
AI不是咱们常说的“概念”,而是已经落地到企业业务里,能实实在在帮企业赚钱的技术。
比如微软把AI放进了Office软件里,用户用AI写报告、做表格,效率提高了不少,Office的订阅量也跟着涨。
谷歌用AI优化广告推荐,商家能更精准地找到客户,广告收入自然也涨了,Meta(原脸书)用AI改进短视频推荐算法,用户停留时间变长,广告收入增速又回到了20%以上。
更不用说英伟达,它的AI芯片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企业买它的芯片训练AI模型,让它的业绩涨得飞快。
这些都不是“未来的预期”,而是现在就能看到的业绩增长,也是美股继续涨的核心动力。
今年美联储已经如期降息了,年底前大概率还会再降两次。
降息对企业和股市都是好事:企业借钱的成本变低了,不管是扩大生产、研发新技术,还是回购股票、分红,压力都小了;同时,银行存款的利息也会变低,更多资金会愿意进入股市,给市场添动力。
根据历史数据,美联储的降息周期里,美股往往会有不错的表现,因为流动性更充足,企业的盈利预期也更好。
四、想布局美股?先放下“执念”,抓核心
想布局美股不用纠结“现在是不是最高点”,更不用拿别的市场的经验硬套,比如不用总想着“涨多了就要跌”,也不用怕“买了之后短期回调”。
关键是抓核心:你投的不是“美股指数”这个代码,而是背后一群能赚钱、会分享的企业。
其实不用搞得多复杂,你只要记住两个简单的标准:第一,这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没有竞争力?
比如苹果的手机、微软的软件、谷歌的搜索,在全球市场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不愁卖不出去;第二,企业赚了钱之后,会不会回馈股东?比如看它有没有持续回购股票、分红,这些都是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天天盯盘,不用猜市场涨跌,只要选对有根基的市场,跟着企业一起成长,这才是最稳的方式。
说到底,美股的长牛不是“赌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靠经济打底,让企业有全球赚钱的底气,靠企业实干,能赚钱还能分享,靠成熟机制,少了乱炒作的乱象。
如果你之前因为犹豫错过了机会,现在也不用慌,AI的红利才刚开始,降息也在助力,只要搞懂它为啥涨,就能守住你的钱包。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