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现在咱们说的“探花”,在古代差点成了“颜值担当”的代名词!明明是科举第三名的头衔,为啥和“花”扯上关系?难道古代状元榜眼不爱才,偏爱看脸选探花?今天咱就聊聊这个藏在“探花”背后的千年趣事。
说起“探花”,得先把时间拨回1300多年前的唐朝。那时候科举刚冒头,考上进士可是天大的喜事,放榜后必有一场狂欢——“探花宴”。新科进士们会扎堆跑到长安城的名园里“扫街”,干啥呢?摘花!没错,不是写诗作赋,而是满园子找开得最艳的花,再挑出其中最年轻、最俊俏的两位进士,让他们当“探花郎”,专门给大家插花、送花。您瞧,这会儿的“探花”压根不是名次,而是“鲜花代言人”,靠的不是笔尖功夫,而是青春年少的模样。比如唐宣宗年间,诗人翁承赞考上进士时才25岁,因为生得清秀,被选为探花郎,他还专门写了首诗嘚瑟:“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您看,妥妥的古代“颜值即正义”现场。
古代探花郎
但“探花”真正和名次挂钩,得等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改革科举,正式确立了“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制度。不过一开始,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因为“榜”字两边的“眼”嘛,直到南宋,第三名才单独叫“探花”。可为啥偏偏是“探花”转正成了第三名?这里藏着古人的浪漫——他们觉得,能考上进士的都是万里挑一的才子,就像花园里最娇艳的花,而“探花”既保留了唐代“探花郎”的风雅,又暗合“探取科名之花”的意思,简直一举两得。
赵匡胤画像
不过您可别以为宋朝以后探花就不看脸了,颜值这事,古人其实偷偷在意了很久!比如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陶望龄的探花,史书说他“姿容俊美,才华横溢”,皇帝亲自点名让他当探花,理由是“才貌双全,可配探花之名”。还有清朝的探花郎们,参加完殿试后,居然还要“比美”——在御花园里走一圈,让大臣们瞧瞧身段仪表,要是长得太抱歉,说不定真会被“换角”。您看,古代考探花,得是“才华+颜值”双拼才行,放现在妥妥的“学霸级偶像”。
再说说探花的“逆袭史”。历史上不少探花后来比状元还牛!比如南宋的探花郎文天祥,虽然名次第三,却成了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清朝的探花张之洞,更是洋务运动的扛把子,办工厂、修铁路,妥妥的“实干派”。可见“探花”这个名号,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就像当年探花宴上的鲜花,终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
从唐代的“颜值担当”到宋代的“探取科名之花”,“探花”的变迁藏着古人对科举的浪漫想象:既有对才学的推崇,也有对美的偏爱。下次再有人说起“探花”,您可以悄悄告诉他:这头衔啊,可是带着1300年前长安城的花香,和无数才子的热血呢!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