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的外星生存探路!4只小老鼠将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展太空实验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已定于2025年10月31日23:44出征太空。此次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人组成,由张陆担任指令长。但与3名航天员同时出发的还有4只啮齿类动物——两雌两雄4只小鼠。

这是我国空间站首次迎来的啮齿类哺乳动物实验对象,它们承载着解开空间生命科学关键谜题的使命。待在实验结束后,它们还将随飞船返回地面继续由相关科学家进行研究,成为探索“太空如何改变生命”的重要线索载体。

实验设计:瞄准空间生命科学核心难题

神舟二十一号搭载的小鼠实验,是一套经过精密设计的科学研究方案。从实验对象选择到在轨操作,每一步都围绕“揭示空间环境对生命的影响”展开。

实验选用两对雌雄健康小鼠,是为通过小样本动态观察了解其生命特性,避免个体差异干扰。

在轨期间,航天员将依托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提前送达的“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为小鼠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该装置集成了饲料自动供应、饮用水循环、排泄物收集系统,甚至专门设计了类似“弹簧躲避笼”的减压空间,模拟小鼠自然生存中的“钻洞”习性,减少太空飞行初期的应激反应。

此次小鼠太空生存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轨阶段重点通过实时成像设备观察小鼠在失重、密闭环境下的行为模式,比如活动频率、社交互动、昼夜节律变化等;返回地面后,则通过观察和后续解剖分析小鼠的心脏、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多组织器官,探索空间环境(尤其是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引发的应激响应与适应性变化规律。

这种“在轨观察+地面解剖”的组合,能完整还原空间环境对生命从“行为表现”到“分子机制”的影响链条。

关键谜题:破解空间生命适应的底层逻辑

就此次实验的目的来看,瞄准的实为生命在太空环境下长期生存的三大核心谜题,如下:

谜题1:微重力如何重塑生物行为与器官功能?

微重力是太空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对生命影响最直接的因素。过往人类宇航员在轨驻留时,由于环境和地面很不相同,活动量相对也少,多数会出现肌肉萎缩、骨密度流失、心血管功能紊乱等问题,但由于人类实验样本有限、个体差异大,难以深入解析“从行为到器官”的关联机制。

小鼠作为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达85%的模式生物,是一种理想的研究载体。此次实验重点观察的“行为模式变化”,正是器官功能改变的“外在信号”——比如小鼠若出现活动量骤减,可能与肌肉力量下降或前庭系统(维持平衡)适应有关;若昼夜节律紊乱,则可能反映太空环境对神经系统生物钟的干扰。

而返回后的器官解剖,将进一步验证“行为变化”背后的生理机制:比如骨骼中成骨细胞活性是否降低、心肌细胞是否出现结构重塑、大脑内与应激相关的激素水平是否异常等。

这一研究的价值在于,若能明确“微重力→行为变化→器官损伤”的因果链条,未来可针对性研发生命体防护措施——比如设计特定的太空运动方案,或开发能调节生物钟的药物,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月球、火星等提供健康保障。

谜题2:密闭环境与宇宙辐射的“叠加效应”如何影响生命应激系统?

空间站作为密闭生态系统,不仅存在微重力,还伴随宇宙辐射(如高能质子、重离子)和环境压力(如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波动)。这些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对生命应激系统的影响远复杂于单一因素,但此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缺乏综合环境下的实验数据。

此次小鼠太空生存实验的“密闭环境”设计,正是模拟未来长期太空探索的真实场景。小鼠的应激响应(如肾上腺激素分泌、免疫系统活性变化),将反映身体对“多重压力”的适应能力——若小鼠出现免疫功能下降,可能意味着密闭环境与辐射共同削弱了免疫防线;若出现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则提示细胞可能受到辐射损伤。

这些数据将帮助相关科研人员量化“多重空间因素”的危害程度,为空间站环境控制、辐射防护装置升级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实验选用的小鼠为黑色品系,皮肤色素含量较高,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色素对宇宙辐射有一定屏蔽作用,实验结果可对比过往白色小鼠(色素少)的辐射耐受数据,进一步解析“生物自身防护机制”与“外部环境压力”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谜题3:空间环境是否改变生物分子的“手性选择”?

据报道,除了小鼠实验,神舟二十一号还同步开展“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项目,可与小鼠实验形成“宏观-微观”互补。

“手性”是生物分子的基本特征——比如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多为“左旋”,构成核酸的核苷多为“右旋”,这种“同手性”是生命起源的关键谜题之一。

比如,地球重力环境是否影响了生物分子的“手性选择”?太空微重力环境能否打破这种选择规律?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生命起源的认知,也会影响太空制药、空间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有医药学家认为若能在太空合成“右旋氨基酸”,可能开发出地球上无法生产的新型药物。

通过探索“氨基酸-核苷的手性组合规律”,便能试图验证“重力环境是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关键因素”这一假说。而小鼠实验的分子层面分析(如器官中蛋白质的手性是否发生微小变化),则能从“宏观生物”角度呼应这一微观研究,形成“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的完整证据链,推动人类对生命起源与太空生命适应的认知突破。

可见,这次的小鼠太空生存实验,既是当前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空白,也为未来人类长期太空探索提供关键支撑,也可为人类在月球和火星等的外星生存探路!

中外对比:从“单一实验”到“系统研究”的跨越

回顾国内外太空动物实验史,此次神舟二十一号小鼠实验标志着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从“跟随”走向“引领”,在实验设计与研究深度上实现关键突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将犬(如“莱卡”)送入太空,美国则在60年代用猴子、小鼠开展实验,但早期实验多聚焦于“生命能否在太空存活”这种简单的生存可能性探索,比如验证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对“空间环境如何影响生命”的研究较浅。

2003年时,美国航天飞机曾搭载小鼠开展“微重力对骨骼影响”实验,首次深入器官层面,但样本仅2只,且未涉及返回后的解剖分析;2018年时,俄罗斯“联盟号”搭载小鼠在轨驻留30天,重点研究肌肉萎缩,但未结合密闭环境与辐射的综合影响。美国2024年也开展了“太空小鼠实验”,虽也涉及返回解剖,但未与人类航天员任务同步,缺乏这种“跨物种对比”的研究价值。

相比之前国外的生物太空生存实验,我国的太空动物实验则不断地实现“阶梯式突破”:2016年神舟十一号搭载了果蝇,探索微重力对昆虫发育的影响;2021年天和核心舱则搭载线虫,解析分子层面的适应机制。2024年,来自武汉的4尾斑马鱼“乘坐”神舟十八号进入空间站,研究水生生物的太空生存状态和生理变化。

此次小鼠实验,首次实现“模式生物+在轨饲养+返回解剖+多因素研究”的系统设计,在样本多样性、实验周期、研究维度上均超越过往,其独特优势在于“与人类航天任务深度融合”,能更精准地将动物实验结果转化为人类防护方案。

现实意义:为人类太空探索筑牢“生命安全线”

此次小鼠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解答科学谜题,更直接服务于未来人类太空探索的现实需求。从短期来看,实验结果将为中国空间站后续的“空间生命科学平台”建设提供依据——比如根据小鼠饲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优化未来大型动物(如兔子、小型猪)的在轨饲养装置;根据辐射对小鼠的影响数据,升级空间站的辐射防护屏蔽层。

从长期来看,这一研究将为太空旅行、深空空间站长期驻守,“月球基地”和“火星探测”等深空任务奠定基础。此次实验揭示的“微重力-器官适应”机制,可指导火星基地设计“人工重力舱”;而“密闭环境应激响应”数据,能帮助优化火星舱内的生态循环系统,减少宇航员的心理与生理压力。

此外,实验还将推动空间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比如若发现太空环境能改变某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可能开发出“太空制药”新方向——过往研究已发现,在微重力下合成的蛋白质晶体更纯净,而此次实验若发现“手性分子”的新变化,可能为药物、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提供新路径。

“小鼠航天员”的太空之旅,开启空间生命研究新篇

4只小鼠的太空之旅,看似平凡,却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与生命奥秘的宏大目标。从“莱卡”犬首次踏入太空,到如今中国小鼠开展系统性科学实验,人类对“太空与生命”关系的认知,正从“生存验证”走向“机制解析”。

当这4只小鼠返回地面时,它们带回的不仅是自身的生理数据,更是人类破解“太空生命适应谜题”的关键钥匙——而这把钥匙,终将为人类走向更远的宇宙,打开“生命安全”的大门。

消息来源:《光明网》10月30日报道《4只小鼠将上太空!神二十一乘组将首次在轨实施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上头条 聊热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空间站   外星   中国   太空   老鼠   人类   小鼠   环境   生命   空间   神舟   器官   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