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高山敬畏” 为精神内核、靠 “生态信仰” 收割溢价的始祖鸟,却在象征中国生态与精神净土的喜马拉雅山脉,用 “炸山” 烟花秀打破了自己多年构建的品牌形象。
这场看似 “艺术营销” 的事件,究竟暴露了品牌在边界管理上的哪些深层问题?接下来,我们一步步拆解这场风波背后的真相。
2024 年 9 月 19 日,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 5500 米高海拔处,举办了一场 “炸山” 烟花艺术表演。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
公众与官媒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高海拔生态脆弱,爆破会不会造成不可逆伤害?二是喜马拉雅对中国人有特殊意义,“炸山” 是否冒犯了大众情感?
事件发酵后,始祖鸟很快发布道歉声明,还承诺要 “推进藏地环境保护计划”。可这份回应,却被网友指出 “没诚意”。
没有具体的生态补偿方案,没提如何修复可能受损的环境,更没说内部是否会问责。这样的道歉,更像一场应付舆论的 “公关套路”。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回应,反而让品牌之前积累的好感度打了折扣?
表面的争议背后,其实是品牌在认知层面的多重偏差。这些偏差,才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
始祖鸟的产品定价里,藏着 “信仰溢价”—— 消费者愿意多花钱,是相信品牌践行 “敬畏自然” 的价值观。但这次,品牌却误把 “话题热度” 当成了 “品牌增值”。
为了博眼球,忽略了生态伦理的底线。你想想,当一个靠 “生态信仰” 赚钱的品牌,做出可能伤害生态的事,消费者怎么会不失望?
可仅仅是商业判断失误吗?其实,品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偏差,同样致命。
在中国人心中,青藏高原不只是地理上的 “世界屋脊”,更是文化与精神上的 “净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特殊的情感意义。
认知偏差导致了边界失守,而这又引发了品牌价值观的异化,让 “信仰” 慢慢变成了 “生意”。
之前,始祖鸟常发起 “净山行动”,组织志愿者清理山野垃圾,还资助过环保项目。这些举措,曾让消费者觉得品牌是真的践行环保。
可这次 “炸山” 事件后,大家回头看那些公益行动,却觉得 “形式大于实质”。甚至有人怀疑,环保对品牌来说,只是营销的 “噱头”。你会不会也觉得,这场烟花秀,让之前的公益努力都打了折?
买始祖鸟的人,不只是买一件冲锋衣,更是买一种 “专业 + 敬畏” 的精神归属。他们相信品牌和自己一样,热爱自然、守护自然。
可 “炸山” 事件,打破了这种信任。大家发现,品牌嘴上说 “敬畏高山”,实际却在 “伤害高山”。“高山信仰” 变成了 “高山生意”,核心用户自然会失望。你身边买过始祖鸟的人,是否也开始对这个品牌产生怀疑?
品牌犯了错,该如何补救?这场风波,又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要想重建信任,始祖鸟首先得补上 “审核” 这一课,可以在企业内部设一个跨部门小组,再邀请外部的环保专家、文化学者加入。
以后不管是营销活动还是项目合作,都要先过 “生态风险” 和 “文化适配” 两关,只要有一关不通过,就直接否决。你觉得,这样的机制,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再发生吗?
之前的 “净山行动”,之所以被质疑是 “噱头”,是因为公益和品牌核心运营脱节了。以后,品牌可以把公益融入日常 —— 比如每卖一件产品,就拿出一部分钱投入环保;搞高风险营销前,先完成对应的公益目标。
这样一来,公益就不是事后 “补救” 的工具,而是品牌日常的一部分。你是否认为,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真正相信品牌的环保决心?
除了内部调整,品牌对中国市场的 “本土化”,也得再下点功夫。
始祖鸟可以组建一个中国本土的顾问团队,成员包括文化学者、生态专家,还有长期关注户外领域的消费者。定期给管理层和营销团队做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生态政策、大众情感偏好。
只有真正读懂中国市场,品牌的行为才能和本土语境同频。你觉得,这样的 “本土化”,才能让品牌真正扎根中国市场吗?
品牌的救赎之路还很长,而这场风波,对整个行业来说,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
始祖鸟的事件,不只是一个品牌的危机,更是给所有以 “自然”“文化” 为内核的企业提了个醒:不能只靠 “故事” 赚钱,更要靠 “行动” 守护故事。
只有把 “敬畏” 融入每一次决策,让行为和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守住消费者的信任,也守住品牌的未来。你觉得,其他品牌能从始祖鸟的教训里,学到真正的东西吗?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