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升空就冒火,261人魂断长空,麦道DC-8 最致命坠机

一架满载261人的大型客机 刚刚离地起飞

却瞬间陷入了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烟雾和火苗在机腹下快速蔓延

大火很快吞噬了整个客舱

而机组对此竟然一无所知

更令人不寒而栗是

熊熊大火仅仅几分钟就将飞机烧穿

一名又一名乘客接连从飞机中坠落

上演了一幕真实的“末日场景”

起飞仅仅12分钟后

飞机如同一颗火球撞毁在跑道尽头

机上261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大家好,这里是奇闻观察室,我是长风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是涉及 麦道DC-8 机型最致命事故,也是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最致命航空灾难。


还是沙特继沙航163号班机空难后的第二致命空难。

那么这起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就让我们穿越回1991年,从头讲述这起空难的前因后果

1991 年·沙特阿拉伯·麦加


在沙特阿拉伯广袤的荒漠中,麦加 ,宛如一颗镶嵌在黄沙中的明珠。


这座城市不仅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更是全世界穆斯林的信仰中心。

这里坐落着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禁寺(Masjid al-Haram),可容纳数百万信徒同时礼拜。


每年朝觐季节来临,数百万穆斯林从世界各地涌入麦加,只为完成一生中至高无上的宗教义务——朝觐。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场穷尽一生积蓄、甚至不惜举债完成的虔诚之旅。


而朝觐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人流冲击,麦加的交通、住宿、医疗和航空运输系统都面临极限挑战。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1991年6月21日,无数朝圣者如期抵达麦加,完成了他们心中的神圣使命。


转眼20天已经过去,但返程运输仍处于繁忙的收尾阶段。


此时的航班密集、调度紧张,作为朝觐旅客最主要出入通道的吉达国际机场,依旧处于全负荷运转之中。


时间来到7月11日, 一架麦道公司的DC-8飞机正停在 距离麦加 约70公里的吉达国际机场 (King Abdulaziz International Airport)执行登机程序。


该款飞机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发的四发窄体喷气式客机,1955年6月 研发设计,1958年5月30日首飞。


尽管开局不错,各种子型号一共生产了556架。


但随着 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落后、经济性不足等各种原因,最终迎来了终局,1972年彻底停产。


机场停的这架具体型号是DC-8-61,注册号为C-GMXQ, 1968年生产。


机龄已有23年, 总飞行时间49,318小时,完成了30,173次起降循环,算是一位“空中老兵”了。


该飞机由加拿大国家航空拥有,此次是以湿租形式租赁给尼日利亚航空公司,用于执行朝觐返程航班任务。


飞行路线 是从沙特阿拉伯 吉达国际机场 前往 尼日利亚索科托(Sokoto),全程超过5000公里,预计飞行时间7个小时左右。


这是尼日利亚航空的包机航班,航班号为尼日利亚航空 2120 号航班,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简称其为2120号班机。


执飞此次航班的机组如下:


机长是47岁的威廉 (William Allan),他曾在加拿大空军服役 21年,1989年才退役加入民航。


驾驶过多种型号的飞机,一共积累了10700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1000小时是在DC-8之上,经验很是丰富。


副驾驶是36 岁的肯特 (Kent Davidge),一共积累了 8,000 个小时的飞行经验,其中有 550 小时是在 DC-8 ,经验还可以。


飞行工程师是46 岁的维克多(Victor Fehr),他也曾在空军服役24年。


其中14年担任飞行工程师,总飞行时间 7,500 小时,其中 1,000 小时是在 DC-8 机型之上。


总体来说,三位机师都是航司公认的 非常称职的飞行员。


除了他们之外,机上还有11名空乘人员,外加247名完成朝圣之旅,现在迫切想返乡的尼日利亚人。


起飞前,机上一共载有261人,是一趟满员的包机航班。


上午8:10(UTC时间),机组获得推出许可,2120班机将从6号停机坪滑行前往位于机场另一端的34L跑道准备起飞。


由距离较远,要经历多个弯道和交叉路口,机组耗时了近11分钟,滑行了5.2公里,才抵达跑道起点。


8:26:25,在完成起飞前的各项检查,以及获得了起飞许可之后, 随着机长一声令下,飞机开始在跑道上加速滑行。


可仅滑了不到200米,飞机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并伴随轻微震动, 3位机师是一脸的疑惑,“发生啥了?”。


保险起见,三人迅速检查了一下仪表盘,结果没有任何的报警和异常,系统一切正常。


于是他们继续加速,很快,飞机达到了V1速度,但就在这一瞬间,机身再次发生震动,并伴随第二次异响。


可此时飞机已经停不下来了,于是在机组 一脸不解和疑惑中,飞机达到VR速度。


伴随着4具引擎剧烈的轰鸣声,飞机成功升空,朝着远方的目的地进发。


尽管起飞后,一切正常,但毕竟之前 发生了异响和震动, 机组心里是五味杂陈,他们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一切顺利。

可怕什么来什么,一系列的悲剧接踵而来。

致命坠机


起飞后的2分16秒(从松刹车后开始计算), 驾驶舱开始响起刺耳的报警声,飞机的 四盏低压灯 全亮了起来。


仅仅12秒之后,增压系统又出现了异常,显然客舱正在失压,


这可不是开玩笑,在失压情况下,即使有氧气面罩,飞机也无法在高空长时间停留,机组首要任务必须是快速下降到安全高度。


好在现在飞机仅爬升到2000多英尺,问题不大,机长向空管汇报:


“塔台,2120班机,我们希望在2000英尺平飞,飞机出现了点增压问题。”


可空管的回复让机组一头雾水。


“你们可以先下降到3000英尺的高度, 航向130。”


纳尼,我现在可是在2000多英尺,你管到3000英尺是下降。


机长不解的向空管进行确认,得到的结果依然是 下降到3000英尺,航向变成了160。


想着可能是空管嘴瓢了吧,于是机组决定先爬升到3000英尺再说。


但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飞机的状况愈发的不稳定, 一系列的故障报警一个接一个的响起。


起落架故障警报,扰流板警报,襟翼警报,液压系统失效等等。


这些把机组搞的神经紧绷,要知道,之前可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多的警报一起出现啊,显然飞机出大问题了,不能再继续飞了。


机长赶紧告知空管:


我们宣布进入紧急情况,飞机在3000英尺保持,我们失去了液压系统,可能是爆胎导致的,现在需要返航机场迫降。


空管 建议飞机直接降落在16号跑道,但机长斟酌后认为,他们还需要时间为着陆做准备,绕一圈重新从34L跑道降落更加的稳妥。


可就在飞机绕行期间,惊恐的一幕发生了。


一缕烟雾从客舱后部的地板中蔓延开来,空乘闻到之后,立马和工作人员一起寻找源头。


要命的是,烟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增加 ,并伴随一股刺鼻的焦味。


飞机上有烟雾,那可不是开玩笑,我们之前讲过的《瑞航111空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烟雾是起火的前兆,一般都是9死一生的结局。


随着烟雾越来越浓,乘客们开始惊慌失措,纷纷解开安全带,朝着客舱前方移动。


眼看局势危急, 乘务长冲进了驾驶舱汇报:

“不好了,客舱出现了烟雾,很浓的烟雾。”


机长一听,心想真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啊,飞机的问题,远比他预想的更严重。


不过他还是强装镇定的告诉乘务长:“好的,我们已经在返航了。”


在空管的引导下,飞机开始慢慢接近机场。


可因 飞机的液压系统失灵,副翼和起落架也有故障,飞机载重还大,机组对于迫降,是一点底都没有。


但客舱的浓烟显示,飞机已经起火,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迫降是唯一的选择。

就在机长拼劲全力,驾驶着失去液压的飞机 驾向机场跑道时, 客舱的火情已经失控,


除了浓烟之外,明火也从地板烧了起来,且火势蔓延非常迅猛。


很快就把 飞机底部给烧穿了,强烈气流灌入机身,加速助燃,客舱后部瞬间被火海吞噬。


乘客们慌作一团,哭喊声、祈祷声充斥整个客舱,大家拼命的往客舱前面跑。


但别忘了,这可是一驾满员的飞机啊, 狭窄的过道挤满了人,想逃也逃不掉。


而机组并不知晓身后已成炼狱,他们现在专注于,赶紧将飞机降落。


此时飞机距离跑道不到20公里了, 高度在2200英尺左右,而就在这一刻,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发生了:


飞机上开始不断有燃烧的异物从空中坠落。

最初,掉落的只是烧焦的金属碎片和座椅残骸,但很快,空中开始出现更恐怖的东西——是人。


不少乘客连同座椅一起,从机腹大洞中纷纷坠落,上演了一副末日场景。


起飞后的8分30分, 飞机距离跑道还剩18公里, 机组第三次宣布紧急情况:


2120班机,我们宣布紧急情况,飞机着火了,我们需要立即返航。


空管 意识到情况紧急,迅速清空了跑道,并让消防人员消防车 等候在跑道两侧,一旦降落成功,立马救火疏散。


可飞机难以控制,根本对不准34L 跑道,好在空管已经清空了机场所有3条跑道, 并告知,随便降落任何一条跑道都可以。


这对于机组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且跑道已经近在咫尺了,仅剩最后的3公里了,机长拼劲全力.终于对准了中间的跑道。


可就在这时,他发现 几乎完全失去了对飞机的控制,迫降失败似乎已是必然。


在起飞后的12分钟(08:38:41),伴随着机组无奈的惊呼声,飞机猛烈的撞向了跑道前方的沙地。


剧烈的爆炸几乎和飞机撞地同步发生, 接着熊熊大火迅速吞噬飞机。


机身彻底解体, 零碎的飞机残骸以及 乘客们的遗体散落一地,现场仿佛是人间炼狱。

搜寻与调查


空管在看到机场升起的浓烟,再结合其他航班的汇报之后,几乎瘫软在座位之上。


他意识到,这架满载朝圣者的飞机,彻底完了,没有人能生还的下来。


楞了几秒之后,他立马上报了情况, 沙特民航总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搜救行动。


实际上,在迫降期间,机场的消防车辆已经部署到跑道边上了,在看到飞机触地爆炸之后,消防车 不到1分钟 就赶到坠机点。


可问题是,飞机满载燃油,爆炸实在太过猛烈,熊熊大火得有几十米高, 消防员根本就无法靠近。


随着更多的消防人员赶到,大火终于被慢慢压制。


而此时,大家也不得不接受一个残忍的事实,机上261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


这也成了迄今为止涉及 DC-8机型 最致命的事故,也是涉及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最致命航空灾难。


火势稍缓,搜救队开始在残骸中寻找遇难者遗体,并将他们及时送往医院安置,以应对检查。


令人惊悚的是,最远的一位遇难者遗体,竟然在距离撞击点 17公里外被发现, 还有多位遇难者遗体 以及飞机残骸散落沿路。


这一切都在说明,飞机的客舱地板在空中就已经被烧 穿。


于是搜救队沿着飞机绕行的路线,在地面以及附近的海域展开搜索。


毕竟万一乘客坠海,说不定还有生还的希望,但并没有找到有人坠海的迹象。


后通过对遗体进行检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遇难者,在飞机坠毁前就已遭受严重烧伤。


可见飞机起火的时间之早、火势之猛,远远超出想象。


根据现场测量,飞机最初撞击点位于34C跑道前 2875米处。


偏离延长中心线右侧约 5米。由于爆炸猛烈、解体彻底,残骸碎散广布。


主残骸区长约400米,宽200米,而部分发动机部件竟被抛至 1100米开外。


接下来,对应的空难调查立马开始, 由于飞机注册在加拿大,加拿大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导这次调查(TSB)。


沙特民航总局(PCAA),麦道公司,普惠公司(引擎制造商)等都派人进行协助。


然而,当调查组赶到坠机现场时,看着满地的残骸,那是相当头大。


残骸太过零碎,且绝大部分被严重烧坏,黑漆漆的一团,甚至都分不清是飞机的哪一部分,想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难度可想而知。


一位调查员事后形容:“那不像一架坠毁的飞机,更像是被一场战争撕碎的金属废墟。”


幸运的是,飞机的两个黑匣子,驾驶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仪 第二天被顺利找到了,被及时送往加拿大进行解码。


在等待解码期间,调查组将能找到的残骸全部运送机场的一处机库,并努力从中寻找线索。


与此同时,由于事故发生在白天,飞机当时的飞行高度也不高,调查组顺利找到了5位机场附近的目击者。


他们的证词几乎一致地指出了一个可怕事实:


飞机在尚未坠地前就已经发生爆炸,并伴随着猛烈的火势。


“我看到飞机正在接近34C跑道,突然以约70度角俯冲而下,头部朝下坠毁并爆炸,形成巨大火球......”


“机突然在坠落点上方爆炸,它急速下坠,触地前向右翼侧翻转半圈,机头朝下砸向地面......”


“飞机即将降落时,尾部完全被黑烟笼罩,它在34C跑道附近爆炸,随后机头朝下坠地。”


“我看到空中飞机冒黑烟,随后走出警卫室,目睹部分引擎零件脱落并起火。接着飞机断成两截——机尾后半部先坠落,前半部着火后坠毁。”


“飞机在抵达跑道前发生剧烈爆炸,当时高度约200米,爆炸后仅剩前部可见,机身向左倾斜,5秒内坠地,期间伴随爆炸和火球。”


这些证词表明:

火势早已在飞机撞地前就全面爆发,而这距离飞机起飞,仅仅过去了12分钟。


是什么样的大火,会让飞机如此快速的陷入危局呢?


调查组结合其他线索以及空管提供的录音,事情的轮廓逐渐清晰。


8:26:25分,2120班机松开刹车,开始加速滑行,起飞阶段一切顺利.


可仅2分37秒后,机长就呼叫塔台,说飞机增压系统出现故障,希望降低到2000英尺的高度平飞。


接下来空管指示飞机下降到3000英尺。


这里,空管承认他犯了一个错误,他把2120号班机错认成沙特航空的738航班。(Saudia flight 738).


巧的是,当时738航班也遇到了增压系统的问题,加上机长沟通有时没有报出呼号,因此误会就产生了。


尽管空管认错了飞机,但和2120号班机机组的沟通,只是高度上出了差错,并未造成实质性危害。


起飞的5分钟之后(08:31:54),机长第一次宣布飞机出现紧急情况,说可能是轮胎发生了爆胎。


起飞7分钟后(08:33:50),机长再次宣布:尼日利亚 2120班机紧急情况,飞行控制遇到了故障。


而就在此时,空管才意识到,自己认错了飞机。


接下来随着飞机失灵的系统越来越多,液压失灵,襟翼故障,起落架故障等等。


起飞后的第10分钟(08:36:35), 飞机距离跑道还剩18公里, 机长第三次宣布紧急情况:


“2120班机,我们宣布紧急情况,飞机着火了,着火了,我们需要立即返航。”


可此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目击者看到,飞机后方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


不断有燃烧的飞机残骸掉落,更令人惊恐的是,有数位乘客也从中掉落。


起飞的12分钟(08:38:41),当飞机距离跑道仅2公里时,随着起落架放下,剧烈的爆炸发生。


飞机失控偏离跑道,直接撞向跑道前方的道路, 接着飞机化作无数碎片,被大火完全吞噬。


整个过程,从起飞到坠毁,仅仅12分钟。


查到这里,调查组对事故有了初步结论:


尽管空管沟通中犯了错,但并不致命,飞机是发生了火灾,且火势发展非常迅速。


短短几分钟就将飞行系统烧坏, 进而导致飞机的坠毁。


从时间上来看,飞机根本来不及降落,从起火的那一刻开始,似乎机毁人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好好的飞机为何会突然起火了呢!

骇人真相


坊间传言称,这趟朝圣航班上有乘客私带便携炉灶,甚至试图在飞机上煮食。


但登机后被空乘及时制止,最终并未使用,因此不太可能是起火源。


那是什么原因呢,由于飞机残骸被烧得极为严重、支离破碎,想要还原起火点几乎是大海捞针。


当然也不是毫无办法,残骸在空中和在地面燃烧所留下的痕迹并不同。


空中因为有急速的气流加持,会让燃烧更加猛烈, 你可以理解成,就像是有一个大鼓风机,一直在吹。


很多金属因极端高温而融化,再结合气流,形成类似喷灯的“喷烧效应”,而在地面上的燃烧则不会。


根据这一点,调查组终于发现,飞机中部很多金属构件都被烧融化,呈现出典型的喷烧痕迹。


融化的铝,随着气流喷溅到机尾到处都是。


另外,中央油箱的残骸也被找到,中部有个很大的洞,很明显是被烧穿了。


燃油泄漏、喷溅,再叠加高速气流,这样一来,火势迅速失控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合所有迹象,调查组认定:起火点,就在飞机的中部区域。


可具体是从哪里开始的,依旧未知, 调查员不得不把目光瞄向那些烧的漆黑,且严重损坏的零件之上, 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而就在此时,加拿大国家航空提出了一个观点,他们基于机长在语音中通报的,“轮胎可能发生了爆胎”。


再结合跑道上长长的轮胎摩擦痕迹,残留的轮胎碎片。


认为是跑道上出现了莫名的金属碎片,让 轮胎爆胎,进而导致起火,并点燃了飞机。


麦道公司也完全支持这个观点,毕竟当时也有不少人怀疑,是飞机存在缺陷,如果是那样,他们的责任就大了。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 非常的有道理,甚至很有“先见之明”。


因为9年之后的2000年7月25日, 法航4590号航班,一架非常帅气的协和式飞机。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飞机坠毁,113人不幸遇难。


但如果是这个结论,这个锅很就要机场方面来背,沙特民航局当然否认了。


并强硬的表示,当时机场跑道上没有任何异物, 不会导致轮胎爆胎。


双方虽然嘴上抄的不可开交,但明眼人一看,两方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只是空打嘴炮而已。


调查组于是开始把重心转移到 飞机的轮胎之上, 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 DC-8 的主起落架 包含左右2个机轮组,每个机轮组有四个轮胎组成,


8个轮胎平均受力,分担整个飞机的重量。


根据找到的轮胎碎片,问题指向左主起落架同轴的1号和2号轮胎。


1号轮胎胎体断裂,胎面从侧壁剥落,整个胎面被磨光、焦黑、鼓泡。


这是典型的高温+剧烈摩擦造成的损伤,未发现制造缺陷,但胎压不足迹象明显。


2轮胎胎面全部脱落,仅剩骨架帘布层结构(轮胎内部由高强度纤维(如尼龙、芳纶或钢丝)组成的骨架增强层)。


轮毂金属严重变形,并出现“蓝化现象”,说明受热温度超过了200°C,甚至有一侧因与跑道摩擦而磨平。


再加上跑道上留下的长长的轮胎摩擦痕迹,所有迹象几乎都在告诉调查组一件事:


这两条轮胎,在滑跑时就已经爆胎。


解码成功的驾驶舱语音和飞行数据记录仪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飞机滑行还不到200米的时候,飞机就传来一声闷响。


当时机组还在讨论,“是不是发生了爆胎”, 可因没有任何警报,机长决定继续起飞。


当然这并不能怪他们,毕竟当时的飞行手册,并没有要求,听到异响就或轮胎故障就中止起飞的条款。


按理说查到这里,这起空难的真相已经清晰,但依旧有一个疑问,轮胎为何会爆?


尽管这趟航班起飞前滑行距离达到5.2公里,且当时跑道温度高达82度。


但这并不是爆胎的理由,毕竟别的飞机都飞的好好的啊,很明显,只有有问题的轮胎才会爆。


但对于飞机轮胎的检查和维护,是相当严格,每天都会例行检查,如果有问题,就会第一时间被发现啊。


可偏偏——这趟航班的维护记录,显示一切正常,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呢!


调查组带着疑问 开始深挖飞机维护记录、维修日志、地勤检查报告等一切文件,终于一张 轮胎压力检查单引起了调查人员的高度警觉。


这份文件是地勤记录每个轮胎的胎压值和检查情况,上面的数据乍一看没啥问题。


可仔细一瞅,2号轮胎和4号轮胎的胎压数据,有明显的两种颜色笔迹改动。


后经过专家分析,以及维护技师的回忆,在事故发生的4天前(7月7日),胎压就已经不正常了。


当时 2 号轮胎的胎压是 160磅/平方英寸,4 号轮胎的胎压是 155 磅/平方英寸。这两组数据,已明显低于安全标准。


但在正式提交的检查单上,这些数据被人为篡改为 180 和 185 。


不仅如此,原本备注栏里写着的“需要充气”,也被改写成了“正常”两字。


要知道,这可不是把你的考试成绩从59改成89这么简单轻松,这可是犯罪,是杀人无形啊。


关键是,接下来的4天,没有人对轮胎冲过气,也就是说,坠机时,轮胎明显胎压不足。


可一个普通的维护技师,敢随意篡改数据嘛,显然不敢,必然是高层默许的,那这个人又是谁?


经调查得知,他正是加拿大国航驻吉达机场的一名项目经理,负责协调朝圣航班的调度。


7月10日,也就是空难发生前一天,当飞机停在非洲加纳时,维护人员再次检测到飞机 胎压不足,且轮胎也到了磨损的临界点了。


然而就当准备更换轮胎时,这位项目经理“施法”打断了这一切,他从吉达机场发来一封标题为“十万火急”的传真:


“请务必让飞机在吉达当地时间11:00前返回吉达机场,否则我们丢失重要包机合约。

尼日利亚航空方面已经极度不满,不要在加纳进行换轮操作。”


有了这份十万火急的命令,维护部门放弃了更轮操作,为了让飞机顺利起飞,维护人员擅自更改了胎压指数。


我们前面介绍过,吉达机场正值朝圣航运高峰期,资源紧张。


为了赶在合同截止前完成任务,航司高层决定,干脆冒险到底,等飞机飞回索科托再统一更换轮胎。


实际上,2120班机起飞前的最后30分钟,维修主管曾 发现 胎压不足,并决定充气。


可偏偏当时所有氮气瓶都已用尽,就在他着手联系借气时,又是那位项目经理跳出来,拍板定调:


“别充了,问题不大,起飞最重要!”


就这样,一架拥有致命隐患的飞机,带着261条生命,飞上了蓝天。


没想到就是这最后一趟飞行,定时炸弹爆发,进而酿成了如此惨痛的悲剧。

后续


1993年5月, 历经近2年时间的调查,加拿大运输安全委员会发布了最终的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空难的直接原因是 ,飞机起飞滑跑时,轮胎因胎压严重不足而爆胎,引发火灾,最终导致飞机的坠毁。


起火的源头来自1号轮胎,当时2号轮胎胎压不足,重大荷载集中到同轴的1号轮胎上。


导致1号轮胎不堪重负先行爆胎,随后2号轮胎也爆了,剧烈的摩擦产生极度高温,形成火源。


此时飞机尚不致命,但机组并不知晓轮胎的情况,在收起起落架的那一刻,坠机已无法避免。


因为火焰被封闭于起落架舱内,形成“高温烘箱效应”,火苗沿着电缆束快速蔓延,吞噬扰流板,液压,襟翼等多个飞控子系统。


而起落架舱未安装火警探测和灭火系统,机组完全蒙在鼓里。


等火势蔓延至客舱并烧穿油箱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尽管空管和机长的沟通存在失误,机长因没有 使用呼号,让空管误解,但他们的失误并不致命。


罪魁祸首显然是出在飞机的维护之上,实际上加拿大国航 当时的维护工作可以说是一团糟。


多项关键维护工作,由无证或不具备资格人员担任;

没有严格的监管复查机制;

轮胎长期缺乏相应检查,导致胎压长期不足,轮胎结构疲劳;

维护文件多次被篡改,不仅限于胎压;

飞机起飞时,左起落架中有至少一组轮胎不适航,但并未被发现;

项目经理多次违规干预技术操作,为赶进度而忽视安全等等。


正是这一连串的失职、违规与草菅人命的决策, 让这架飞机甚至更多的飞机 成了一枚枚“定时炸弹”。


可惜247位从遥远非洲、心怀虔诚而来的人,竟成了这场悲剧的牺牲品。


基于此次空难的惨痛教训,委员会提出了一些列安全方面的建议。


建议所有中大型客机安装胎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胎压情况,并加装起落架舱火警探测与灭火系统;


希望航司定期抽查与监督飞行前检查的执行情况;


对航空外包维修单位实施更严格的资质审查与质量监管机制;


航司必须建立独立的记录抽查制度,一旦发现伪造数据,立即追责;


鼓励航司设立匿名举报渠道,让员工无压力反映基层隐患或违规指令;


建议重新评估机师在滑跑中是否中止起飞的培训机制。


空难发生之后,加拿大国家航空立马被推到封口浪尖之上。


毕竟,是他们的项目经理违规操作,让有致命隐患的飞机飞上了天空。


不仅如此,经调查得知,该航司经常执飞不符合适航标准的飞机, 还多次纂改文件,属于是屡教不改“知法犯法”。


其口碑,本来就因航班延误频繁、机械问题不断而声名狼藉,而这场空难,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雪上加霜的是,1991年11月19日,公司又爆出恶性劳动纠纷。


高层封锁了空乘工会,换上临时工强行维持运营,封锁持续了15个月,直到1993年初才宣告结束。


而此时,航司已深陷财务危机泥潭,也正因如此,虽然他被判对这起空难负责,但大多数赔偿诉求无法正常兑现。


1993年5月,加拿大国家航空正式宣布破产,清算时发现,其负债高达7500万加元。


不仅如此,航司的总裁罗伯特(Robert Obadia)因涉及公司欺诈行为对八项指控认罪。


不过令人气愤的是,最终他仅被判处了23.4万美元的罚款就不了了之了。


而在尼日利亚,许多遇难者的家庭至今仍未得到合理赔偿,他们的亲人从此杳无音讯,连一件遗物都无法带回。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空难,更是一场无法弥合的创伤。


回看这起悲剧,这不仅只是一个爆胎问题,也不是一次简单的飞控失效。


它反映了从公司文化到执行细节、从文件造假到监管盲区的多重系统性塌陷。


当航司将营运效率和利益凌驾于飞行安全之上,当监管者对伪造文件视而不见;

当每一次本该停飞的飞机仍被推上跑道——所谓的“意外”,早已在无数个妥协的瞬间被注定。


空难从不是一瞬间的灾难,而是每一个被忽视的警告、每一份被篡改的记录、每一次“问题不大”的侥幸心理,一点点堆叠而成的必然崩塌。


希望这场代价,唤醒的不只是制度的修补,更是人心中对责任与底线的敬畏。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故事的全部内容,我是长风,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麦道   长空   飞机   轮胎   跑道   机长   机组   吉达   客舱   空难   起落架   残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