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虽说年轻人不咋喝白酒了,但老一辈人的饭局上是一瓶瓶白酒轮番上阵,从低度到高度,琳琅满目,可就是不见“51度”这号选手?28度、38度、45度、52度、53度……
这些数字熟得跟自家楼道口的邻居似的,偏偏51度像个失踪人口,连个影儿都没有。
其实白酒的度数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有一套国家定下的规矩,还有酿酒工艺的脾气,再加上消费者口味的“挑三拣四”,才让51度这个数字,在白酒江湖里成了个“透明人”。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先掰扯掰扯白酒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白酒,说白了就是粮食酿的酒,经过发酵、蒸馏、陈放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出来的液体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而我们常说的“度数”,指的就是酒精体积占整瓶酒的比例。
比如52度,就是每100毫升酒里有52毫升是纯酒精,这个数值可不是厂家随便决定的,而是由国家标准《GB/T 10781》等一系列文件明文规定的。
这些标准不仅管着酒的质量,还管着它该是多少度。你可能觉得奇怪,国家咋还管起酒的度数来了?
其实这背后是为了统一市场、保障品质、方便监管。你想啊,如果每个厂都自己定度数,今天出个50.5度,明天来个51.3度,那检测、运输、定价全乱套了。所以国家干脆划了个“度数清单”,鼓励企业按这个来生产。
白酒在蒸馏过程中,酒精浓度并不是连续可调的,而是受到发酵原料、酵母菌种、蒸馏设备、温度控制等多重因素影响。酿酒师傅们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最稳定、最出酒率高、口感最好的酒精度区间。
比如浓香型白酒,52度是个黄金点,这时候酒体丰满、香气协调、入口顺滑;酱香型则普遍在53度左右,像茅台就是典型代表,这个度数下乙醇与水分子结合最紧密,陈化效果最好,存放时间越长反而越醇厚。
这些度数不是谁说了算,是科学实验和长期生产经验共同验证的结果。
再来说说51度为啥“落选”,它不在主流香型的最佳口感区间内。无论是浓香、清香还是酱香,酿酒师们都发现,低于52度或高于53度,酒的风味平衡就会被打破。
比如51度的浓香酒,可能显得酒体偏薄,香气不够浓郁,喝起来总觉得差点劲儿;而放到酱香酒里,51度又达不到那种“老酒陈香”的厚重感。从生产角度看,调整到51度需要额外的降度处理,也就是往原酒里加水稀释。
但加水不是简单兑进去就行,必须经过精密计算和多次调试,否则容易破坏酒体结构,产生水味或杂味。这样一来,成本上去了,品质却未必提升,厂家自然不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中国人喝酒讲究“吉利”“顺口”,像52度,听着就“吾爱”,53度“我生”,都是好彩头;而45度谐音“是我”,38度虽然有点尴尬,但主打亲民路线也卖得不错。
反观51度,念起来拗口,没寓意,也没人专门冲着它去喝。超市货架上摆一圈,消费者一眼扫过去,记住的都是那些常见度数,久而久之,厂家也就懒得投产了。
酒厂不是慈善机构,得赚钱活下去。一款新产品能不能上线,最终还得看销量预期。没有市场支撑的度数,哪怕技术上能做出来,也会被无情淘汰。
国家并没有明令禁止生产51度白酒。理论上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企业完全可以申请生产这个度数的产品。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类非主流度数很难通过审批备案。为啥?因为市场监管部门在审核新品时,会参考已有标准体系和行业通行做法。
如果一个度数长期不在主流序列里,缺乏历史数据支持,审查时就会被打上“非常规”标签,增加审批难度。换句话说,51度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推荐做”。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没人做、 没数据、难审批、更没人做。结果就是,51度在市面上几乎绝迹。
那有没有哪个品牌真的出过51度白酒?还真有那么几个尝试过的。早些年,个别地方酒厂为了差异化竞争,推出过51度产品,主打“低一线高度酒”的概念。但市场反响平平,销量始终上不去,几年后就悄悄退市了。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现有度数体系,突然冒出个“异类”,大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它。你说它是高度酒吧,比52度低一点;说它是中度酒吧,又比45度高不少,定位模糊,反倒让人犹豫要不要买。
这种“卡中间”的尴尬位置,让它既抢不来高端市场,也拼不过性价比路线,最后只能黯然退场,这下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