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把自己卖了,卖给中国资本。
昨日,星巴克官方宣布,将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其在中国市场的全部零售业务。
很多人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博裕资本?什么来头?
在投资圈外,人们更熟悉的名字可能是沈南鹏、张磊、徐新,投资机构就是红衫、高瓴、源码、凯雷这些,这博裕是从哪冒出来的?
博裕资本是一家出手精准、极度低调的公司。
它的精准,体现在投资组合上——从早期的阿里、京东,到后来的字节跳动、滴滴,从网易云音乐、快手,到药明康德、蒙牛,几乎每一个赛道上的关键玩家背后,都有博裕的身影。
它总能在公司上市前的关键节点潜入,或以最合适的时机买入原始股,静待企业一飞冲天。
它专挑巨无霸下手,瞄准行业命脉,没有顶级的圈层与通天的手腕,绝无可能做到如此精准的布局。
而它的神秘,则在于几乎不在媒体前曝光。当其他投资人在论坛上发表观点、在媒体上畅谈理念时,博裕始终保持着沉默。
它不广撒网,而是“攒大局”——精心布局,静待收网。
博裕的故事始于2010年的香港。一个名叫Alvin的年轻人,那年才24岁,刚从哈佛毕业半年,曾在高盛最核心的投资部门短暂停留,随后以唯一董事的身份注册了博裕资本。
公司成立之初,他就请来了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曾主导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马雪征,另一位是前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
这两位在投资与并购界堪称“大拿”的人物,为博裕奠定了极高的起点。
十余年来,博裕从首期基金10亿美元,一路管理至超过345亿元人民币,投资企业超过200家。
它在阿里上市前参与的那笔交易,最终带来了超过5倍的回报。业内传闻,其长期年化收益率超过25%——这几乎是投资界的传说。
而更引人遐想的是它的朋友圈:李嘉诚、李显龙、马云、杨致远……仿佛只有成为某个地区华人圈中的顶尖人物,才能进入那个名为Alvin的年轻人的圈子。
假如不是星巴克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被其“入局”,博裕或许还将继续隐匿于聚光灯之外。
那么问题来了:博裕接手星巴克,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带来的,远不止资金,它带来的是顶级圈层——一种在中国复杂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政商理解力与资源调动力。
跨国企业在中国最怕什么?怕315曝光、怕食品安全事件、怕突如其来的监管。
而博裕的入主,将把星巴克中国从一个外企身份,转变为一个拥有深厚本土资源的合资公司。
它的安全垫,将厚到令人难以想象。它不再只是应对风险,而是预判风险。
再说资源,过去星巴克开店,是一家家谈下来的。未来,它可能“打包”拿下所有核心资源:国企黄金铺位、新建机场高铁的黄金点位、政府园区的独家合作……这些,是瑞幸、霸王茶姬们用钱也砸不开的门。
而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博裕作为私募股权基金,最终目的是要退出赚钱的。这意味着,它可能推动一场“弹药无限”的价格战。
星巴克全球是上市公司,不敢轻易打价格战。但博裕控股的星巴克中国,没有这份顾虑。
它可以融钱、输血、开战,目标不是利润,而是清场——成为咖啡赛道最终的话事人。
更可能的路径是:将星巴克中国改造为一家高效、高增长、高度本土化的咖啡巨头,然后拆分至港股或A股上市。
一个原本估值130亿美元的“外企资产包”,在重新包装后,能在中国资本市场获得怎样的估值?30倍PE?40倍PE?想象空间巨大。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短期内或许是好事——更多的补贴、更低的价格、更积极的促销。打工人似乎又赢了。
但对瑞幸这类竞争对手来说,噩梦可能真的要来了。
它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节奏缓慢的美国巨头,而是一个由本土资本大佬执掌、打法凶狠、资源无边的“新物种”。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