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从美国飞来的客机降落在南京机场,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英踏上了阔别三十六年的故土。她此行有一个重要心愿——重回父亲孙科在中山陵旁的故居“中山陵8号”,看看那个承载着她童年记忆的地方。
然而,当她走进这座曾经雅致的花园别墅时,眼前的景象让她目瞪口呆,曾经的私家泳池被改造成了鱼塘,里面游动着肥美的鱼儿,院子里鸡鸭成群,后院还搭建了猪圈。
这座被她父亲孙科寄予深厚情感的宅院,如今已被开国上将许世友改造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农场。
中山陵8号别墅坐落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一处山坳里,这里绿树成荫,风景如画。1948年春,孙中山独子孙科特选在此地建造别墅,以便为父亲守灵。
孙科对这座别墅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专门从香港聘请建筑设计师,融合欧洲别墅风格与岭南庭院设计理念。
建成后的中山陵8号堪称当时南京最精致的住宅之一,院内配有鱼池、假山、水榭、凉亭,甚至还有当时极为罕见的私家泳池。
别墅内部,客厅宽敞明亮,书房里立地通天的书架尽显气派。院子占地约几十亩,绿化丰满繁茂,院墙外还环绕着浑身长刺的灌木,既防人爬墙,又增添了几分神秘。
南京解放后,中山陵8号由人民政府接管,被列入高级接待用房,刘伯承、叶剑英、陈毅等多位开国元勋都曾在此短暂居住。毛主席来南京视察时,也曾在这里小住。
1980年春天,许世友因健康原因正式离休,中央批准他在南京定居,并特批他入住中山陵8号。这位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对院子里的精致景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许世友眼中,那些珍贵的奇花异草远不如实用。于是,他入住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别墅后花园里的观赏植物全部铲除,改种玉米、西红柿、辣椒等作物。院子里的假山被拆了,游泳池被抽干、清淤,改成了养鱼、种莲藕的池塘。
就在许世友享受他的田园生活时,1985年夏天,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英从美国回到大陆探亲。除了拜祭祖父孙中山外,她提出了一个合情合理但又让接待单位左右为难的请求——参观父亲孙科在中山陵的故居。
此时的中山陵8号,早已是许世友的私人住所。工作人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既满足孙穗英回乡寻根的愿望,又不打扰许世友将军的清静?
经过再三考虑,工作人员们最终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他们决定利用许世友爱打猎的喜好,在他外出时安排孙穗英参观故居。
计划执行那天,工作人员们以打猎为由,把许世友哄骗了出去。司机特意绕了几十公里的远路,随行人员也你呼我应,渲染气氛,就是为了拖延时间。许世友虽然没打到几只猎物,但大伙儿的热情还是感染了他,兴致勃勃地跳进了灌木丛。
就在许世友外出打猎的同时,孙穗英在中山陵祭扫仪式结束后,驱车赶往了中山陵8号。走进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建筑,她感慨万千,仔细地参观着每一个角落。
当孙穗英走进后花园时,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不已。记忆中的花圃、假山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菜地和肥美的瓜果。陪同人员紧张地观察着她的表情,担心她会因故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而心生不悦。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孙穗英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快,反而被院子里那些瓜果蔬菜吸引。看着昔日泳池中的浮叶和游鱼,她忍不住感叹道:“三十多年了,我真的没想到这所宅院能保管得这样好。”
孙穗英的反应让陪同人员松了一口气,也让人感受到这位孙中山后人的宽广胸怀。她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对眼前的景象表示赞赏,认为现在的故居充满了生命力,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孙穗英为何会对父亲故居被改造表现出如此理解与包容?这背后或许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一方面,孙穗英明白,与其让建筑空置、荒废,不如让它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许世友将军的改造虽然改变了故居的原貌,但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意义。
另一方面,孙穗英可能也从这种改造中看到了某种延续。她回忆道,父亲孙科当年也曾在这座院子里搞过试验田,试图种植外国蔬菜以改善伙食。许世友种菜养鸡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与孙科当年的尝试不谋而合。
更重要的是,孙穗英认识到,中山陵8号的故事已被岁月与时局变迁改写。它不再是孙家的荣耀遗产,也不再是国府精英的象征,而是一处被锄头耕过的土地,在鸡鸭成群中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孙穗英的理解与宽容,与许世友将军的农民本色形成了有趣的呼应。这位被称为“铁血将军”的开国上将,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许世友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戎马一生,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但他骨子里的“农民本色”却从未改变。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根据地军民缺衣少食,许世友不顾个人安危,冲在前线,带头开展大生产运动。当时分配给许世友的是一块优质良田,他却很不满意,非要亲自去挑一块荒地开垦。
开荒时别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刨出一棵树,许世友却徒手就能把树拔了,那架势活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和平年代,许世友也没有闲着,不是下地干农活,就是带头搞农业科研。他对中山陵8号的改造,不过是他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的本性使然。
孙穗英在参观完父亲故居后,摘了一颗院子里的番茄,悄然离去,她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沉浸在感伤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了这座宅院的新面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山陵8号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而孙穗英那句“三十多年了,我真的没想到这所宅院能保管得这样好”,不仅是对建筑保存状态的评价,更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领悟。
参考信源:
走!去孙中山先生童年的家里看看——2018-11-12南方杂志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