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在洛阳,为什么非要葬在400公里外的咸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一个称帝15年的女皇,临终前主动放弃帝号,要求以皇后身份合葬前夫陵墓。

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

弥留之际的政治遗产

705年11月26日,洛阳仙居殿内气氛凝重。

82岁的武则天躺在龙榻上,气息微弱,神龙政变的阴霾依然笼罩在,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心头。

十个月前的那场政变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武则天被迫退位,传位给儿子李显,从此,武周王朝宣告终结,李唐复辟。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武则天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她口述了人生最后一道遗诏:"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这道遗诏的核心内容是放弃皇帝身份,恢复皇后称号,与已故的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

消息传出后,朝野震动。一个统治中国15年的皇帝,竟然主动要求以皇后身份入土为安。

礼部尚书韦温接到遗诏后,立即召集文官起草《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这份哀册文,将成为武则天身份,转换的法理依据,每一个字都关乎她死后的政治地位。

李显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作为刚刚复位的皇帝,他需要在李唐正统性,和对母亲的孝道之间找到平衡。

执行遗诏意味着,承认武则天的合法地位,但违背遗诏,又会背上不孝的恶名。

遗诏宣读当天,李显率领李氏和武氏所有子孙参与了祭拜仪式

这个细节颇有深意:李氏子孙代表李唐正统,武氏子孙代表武周遗产,两个家族同时出现在祭拜现场,象征着政治和解。

狄仁杰生前曾对武则天说过:"立子则可享太庙",这句话在遗诏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李显继位后确保她能够进入李唐太庙,这是一个互利的政治交易。

但这道遗诏也埋下了巨大争议的种子。

武则天生前称帝15年,如今却要求以皇后身份合葬,这在礼制上存在明显冲突。

礼制之争与政治博弈

武则天遗诏公布后,朝中立即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以严善思为首的礼部官员,坚决反对合葬计划。

他们援引《天元房录葬法》中的条文:"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

严善思的反对理由看似是礼制问题,实际上是政治立场的体现

他认为武则天以皇帝身份统治15年,如今突然降格为皇后合葬,会惊动李治的魂灵,违背了基本的丧葬礼制。

这个争议的核心在于身份认定。

如果承认武则天的皇帝身份,她就不能与李治合葬;如果承认她的皇后身份,就等于否定了武周15年的合法性。这是一个无解的悖论。

李显面对这种局面,选择了一个巧妙的政治策略

他没有从礼制角度回应争议,而是打出了"母子情义"这张牌,强调血缘关系超越政治立场。

但李显的真实考量远比表面复杂。神龙政变后,虽然武三思等武氏核心人物被诛杀,但武氏家族依然拥有庞大的政治影响力。

李显的皇后韦氏与武氏家族关系密切。

合葬乾陵成为李显平衡各方势力的最佳选择。既满足了武则天的遗愿,安抚了武氏家族,又避免了单独安葬,可能引发的政治清算。

乾陵的工程难度为这场争议增加了现实考量。

这座陵墓从684年开始修建,到706年已经耗费了22年时间,如果要为武则天单独建陵,需要重新选址、设计、施工,耗时耗力。

韦温作为礼部尚书,被任命为合葬工程的总负责人

他需要解决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如何在已经封闭的陵墓中重新开辟空间?

工程从705年12月开始,动用了800名工匠,历时半年完成

他们需要小心翼翼地移除封石,确保不损坏李治的棺椁和陪葬品,然后在墓室中为武则天的棺椁腾出空间。

乾陵的象征密码与风水布局

683年李治病重时,武则天召来袁天罡和李淳风,要求他们为李治选择一块风水宝地

袁天罡夜观天象后,将目光锁定在梁山

这座位于长安西北的山峰高耸入云,山形如同一条巨龙横卧,龙头指向东南,正对着长安城的方向。

李淳风经过实地勘察,确认了袁天罡的判断,他发现梁山地下有一条暗河,与渭河水系相连,形成了"藏风聚水"的绝佳格局。

山顶紫气缭绕,与北斗七星的位置完美对应,乾陵的设计完全仿照长安城的格局,设置了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

陵墓占地230万平方米,相当于32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乾陵的防御设计,堪称古代陵墓工程的巅峰之作

墓道全长63米,由巨大的石条层层封堵,每层石条之间都用熔化的铁水浇灌,形成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历史上曾有多次盗掘乾陵的记录,但都以失败告终

唐末黄巢起义时,黄巢曾组织40万军队挖掘乾陵,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大沟,但依然无法找到墓道入口,最终放弃。

武则天选择乾陵作为归宿,既有风水考量,也有现实考虑

她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会招致后世的仇恨,将遗体藏在如此坚固的陵墓中,可以避免被掘墓鞭尸的风险。

武则天称帝期间,曾经计划为自己单独建造一座武周皇陵,但神龙政变后,她果断放弃了这个计划,选择与李治合葬。

武则天用实际行动承认了李唐的正统地位,将自己重新定位为唐高宗的皇后,而不是武周皇帝。

第四章:葬礼仪式与历史定位

706年5月15日,李显率领满朝文武从长安出发,前往乾陵参加武则天的葬礼

这支队伍规模庞大,包括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外国使节,总人数超过3000人。

武则天的棺椁从洛阳运往乾陵,全程400公里,历时半年

沿途设置了12个驿站,供灵柩暂时停放。每到一个驿站,当地官员都要举行祭拜仪式。

5月18日,葬礼正式开始

太祝诵读了崔融撰写的《哀册文》,这份哀册文用华丽的辞藻,赞颂了武则天的一生功德,但巧妙地避开了,她称帝15年的敏感话题。

参加葬礼的人员构成颇有深意,李氏子孙代表李唐正统,武氏子孙代表武周遗产,外夷使节代表武则天的国际影响力。

乾陵门前的无字碑成为最大的争议点

这座高7.53米的巨大石碑矗立在陵前,但碑面空白,没有刻写任何文字。

神龙政变后,李唐与武周两个政治集团,对武则天的评价截然不同。

李唐方面认为她是篡位者,武周方面认为她是圣明皇帝。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最终选择留白。

不写褒词避免了李唐旧臣的反感,不写贬词避免了武氏家族的愤怒,空白的石碑将评价权留给了后世。

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双帝合葬陵

这种独特地位延续至今,唐玄宗、唐肃宗等后世皇帝,都没有破坏这种格局,承认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合法性。

武则天的遗体最终与李治并葬,避免了李唐子孙对其鞭尸的可能。

这个结果为武氏家族,保留了政治合法性,武氏后代在唐代中后期,依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从皇帝到皇后,武则天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身份转换。这种转换看似是失败者的妥协,实际上是政治家的理性选择。

她用死后的让步为生前的争议画上了句号,让历史的评判变得复杂而微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历史   洛阳   咸阳   遗诏   政治   皇后   身份   皇帝   礼制   陵墓   神龙   子孙   棺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