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A股真能迎来新一轮上涨吗?节前市场连续震荡了25个交易日,不少投资者心里开始打鼓。但仔细看,这轮调整其实发生在牛市中期,不是趋势反转。全A指数目前动态市盈率大概16.8倍,处在近五年40%分位,估值不算贵,后面还有空间。
最近A股一直在3200点附近来回拉锯,科技板块波动尤其大。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29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回落到7800亿元左右,比8月中旬的高点少了将近三成。这种缩量震荡,说白了,就是前期扎堆AI、半导体这些热门赛道的资金在慢慢换手。
有个在券商策略组的朋友说,最近机构调仓节奏明显加快,不少公募产品正从单一科技持仓,转向消费电子、工程机械这些顺周期板块。市场不是没方向,是在为下一阶段蓄力。这种“中场休息”式的震荡,过去几轮牛市里都见过——比如2019年二季度、2020年三季度,都是快速涨一波后,横盘整理二十多个交易日,然后继续往上。
支撑节后行情的逻辑,其实比节前更扎实。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同比增长2.1%,8月进一步改善到3.4%。虽然绝对值不高,但连续正增长,至少说明最差的时候可能过去了。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回升到4.8%,餐饮、家电这些细分领域回暖明显。有家头部家电企业透露,8月内销出货量环比增长超过15%,这在上半年几乎看不到。
科技产业的基本面也在持续走强。国内AI服务器出货量三季度环比增长超25%,某头部芯片代工厂说,7纳米产线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一季度。这不是空谈概念,是实实在在的产能排期和订单支撑。
政策层面同样不能忽视。四季度向来是政策落地的密集期。之前出台的“稳地产十六条”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细则,有望在10月后加快实施。“十五五”规划的前期研究也已启动,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这些方向的预期正在升温。现在市场等的不是“有没有政策”,而是“政策怎么落地”。
全球流动性环境也在转向宽松。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释放了偏鸽信号,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可能有一次降息。这种背景下,外资回流A股的节奏可能会加快。北向资金在9月下旬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净流入,累计超过60亿元。虽然金额不算大,但方向性信号已经出现。
节后第一个交易日(10月8日)未必立刻大涨。历史经验看,长假后一两周常有获利盘兑现和外围扰动。比如,如果美股因为通胀数据波动,短期可能传导到A股。但震荡整理充分之后,继续上行的概率更高。
机构普遍认为,三季报披露期(10月中旬开始)会是关键催化剂:AI和半导体板块净利润增速有望超过30%,工程机械、消费电子这些顺周期板块增速预计维持在20%左右。一旦业绩兑现,当前科技股和其他板块之间的估值分化可能被打破,资金有望从“结构牛”转向“全面牛”。
现在全市场筹码集中度已经明显下降。以科创50指数为例,前十大成分股的持仓占比从8月的58%降到9月底的49%,说明筹码正在从少数龙头扩散到更广的范围。就像一场马拉松,领跑的人放慢脚步,让更多人跟上来——这是行情扩大的典型前兆。
当然,短期扰动也不能忽视。节前部分游资炒作的小市值科技股,节后可能面临监管关注或者资金撤离。但这类波动不影响主线,反而有助于市场“挤水分”。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