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的宣传语“逆光之王”非常醒目,但海报角落有一行不易察觉的小字:“此为产品设计目标”。这与发布会上高调对标苹果的姿态形成了某种反差。
那么,这种既高调宣传又谨慎声明的做法,究竟反映的是技术实力,还是什么?
咱们得先从小米17这个名字说起。
按理说,数字序列应该顺着来,可小米却硬生生地跳过了16,直接把新机命名为17。雷军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它太强了,跨代升级,所以需要一个新的名字。”言下之意,就是直接对标苹果即将发布的iPhone 17。
这操作,有人觉得霸气,毕竟小米这几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是实打实的,跑分、续航等硬指标确实能跟苹果掰掰腕子。但也有人觉得别扭,一个行业头部品牌,非要在名字上跟别人较劲,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
名字的风波还没平息,“逆光之王”的宣传又把大家的热情点燃了。咱们老百姓买手机,最关心的就是拍照好不好用,尤其是逆光场景,那可是老大难。
以前用手机拍逆光,不是人脸黑成一团,就是背景白得刺眼。小米宣称自己是“逆光之王”,这一下子就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从实际测试来看,小米17确实有东西。大尺寸传感器能捕捉更多光线,再加上那个叫LOFIC的技术,能给像素“分流储光”,让逆光人像照片既能保证人脸清晰,又能兼顾背景细节,效果确实比不少老款手机强。
然而,问题就出在了这个“之王”二字上。咱们国家的《广告法》有明确规定,广告中不能使用“最高级”“最佳”这类绝对化用语。
市场监管总局也专门出台了指南,即使要用,也得有客观、可查证的数据支撑,比如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等等。可“逆光之王”这个称号,到底是怎么评出来的?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小米也没有拿出任何权威的测试数据来佐证。说白了,这俩字就是一种主观评价,往轻了说,是宣传夸张;往重了说,就涉嫌违反广告法规了。
更让人觉得“套路”的,是海报下方那行小小的备注。小米大概也预料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所以才加上了“此为产品设计目标”的字样。
可问题是,这行字小得跟“大家来找茬”似的,谁看海报会特意去角落里找注释?普通消费者一眼扫过去,记住的肯定是那个响亮的“逆光之王”,至于后面的补充说明,恐怕大部分人都直接忽略了。
之前雅诗兰黛也玩过类似的“小聪明”,宣传“年轻指数”时,用小字标注了测试条件,结果还是被认定为虚假广告,罚了不少钱。这说明,这种试图规避风险的“小把戏”,根本躲不过监管的眼睛。
其实,大家纠结的并不是小米17这款手机好不好用,而是这种宣传方式是否诚信。如果小米真的有底气,完全可以像展示性能跑分那样,把逆光拍照的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摆出来。
比如,直接告诉消费者“比某款手机细节提升30%”、“动态范围达到多少”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远比一句空泛的“之王”更能打动人心。
现在搞这么一出,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踏实:如果真的能达到“之王”的水平,又何必画蛇添足地加上那行小字?如果还没达到,那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不就是赤裸裸的误导吗?
从名字上对标苹果,到广告宣传上玩文字游戏,小米17的整个营销策略都透着一股矛盾劲儿。一方面,它渴望证明自己已经站在了行业顶端,能够与苹果这样的巨头平起平坐;另一方面,又在宣传细节上耍起了“小聪明”。
要知道,消费者真正认可的,是产品的真本事,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手机拍照到底好不好,拿出去实拍几张照片,自然就见分晓了;一个品牌是否硬气,靠的是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而不是那些巧妙的话术。
与其在广告小字上费尽心思,不如把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用户体验上。毕竟,能真正留住用户的,永远是那份用着舒心、顺手的体验,而不是海报上那些震耳欲聋的口号。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