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能源板块在市场整体调整背景下逆势走高,尤以锂矿股表现最为抢眼,掀起一轮涨停潮。
然而,站在当前时点,必须清醒认识到:股价或许已在很大程度上兑现了市场预期。
从交易拥挤度来看,新能源板块成交额占全市场比重已由前期的12%迅速攀升至38%,逼近2021年历史峰值(41%),短期热度来到相对高位。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本轮新能源行情进行一次系统性复盘。
本轮上涨的核心引擎并非传统动力电池,而是储能产业的超预期发展。
直接看一个数据:
2025年3–5月,国内储能系统招标规模达19.2GWh,同比增长超210%;
6–9月(即新规实施后),月度招标同比增速仍维持在75%至230%的高位区间。
这一反差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储能正从强制装储到市场推动,这个很重要。

因为目前,电力现货市场扩围、峰谷价差拉大、容量补偿机制逐步落地,部分独立储能项目的内部投资回报率(IRR)或可能突破8%,部分场景甚至超过12%。
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强制配储,项目方也愿意主动投资,可能因为能赚钱。
这场市场驱动或许向“经济性驱动”的跃迁,才可能是今年下半年储能相关板块启动的主要逻辑。
而储能的需求才超预期之后,也带来是锂矿的需求。
另一个被低估的信号,来自电芯排产数据。
市场一度认为,三季度的高排产主要受补贴退坡和海外因素预期驱动的“抢装”行为。
但三季度电芯排产量超400GWh,环比增长12.4%,对应的是2026年一季度之后的交付周期。

这说明:终端需求进入内生增长通道。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芯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2025年Q3较年初下降约18%),产能利用率却攀升至85%以上,主流厂商接近满产,“供不应求”成为常态。
这种“量增价跌仍紧缺”的现象,恰恰印证了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工商业储能、电网侧调频、海外户用及大型独立电站等多元需求生态正在形成,不再依赖单一政策变量。
面对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环节的集体涨价(例如六氟磷酸锂价格从5万元/吨升至12万元以上),市场热情聚焦于材料端的“第二波机会”。
但历史经验表明:材料弹性可能往往短暂,而设备方面可能是产能扩张中比较的受益环节。
尤其当行业站在技术代际切换的关键节点。
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2026年或是设备订单元年
过去几年,固态电池技术常被视为远期概念。
但近期产业链信息显示,已有头部电池制造商或启动GWh级新型电池产线的设备招标工作,推进节奏明显快于此前预期。

这一加速背后有三大支撑:
关键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例如,某类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已接近传统液态水平,界面稳定性问题通过新工艺路径得到显著改善;
下游应用时间表明确:
多家主流车企规划在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装车。按汽车供应链开发周期倒推,2026年必须完成核心设备采购与产线调试;
设备具备高壁垒与高附加值:
新型电池对干法电极、真空镀膜、惰性气氛控制等工艺提出全新要求,传统设备难以直接复用,具备先发技术积累的设备供应商有望获得更高议价能力。
据行业测算,若2026年国内相关新型电池规划产能达到20GWh量级,对应设备投资额将超过百亿元,且毛利率普遍高于传统产线设备。
这一轮新能源行情,表面是资源品带动的板块修复,实质可能是能源资产价值重估、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电池技术代际演进三重趋势的共振。
但不可否认,新能源板块短期交易已极度拥挤,成交额占比从12%飙升至38%,接近2021年阶段高点(41%)。
这意味着波动率将显著放大。
但是,市场高热度不等于无机会,可能关键在于识别预期差。

固态电池概念股

锂矿概念股

储能概念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