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国标落地,699、799元的超低价电动自行车为何都不见了?

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曾经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699元、799元低价车型突然销声匿迹。在售的电动自行车价格普遍在1200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新国标抬高生产成本,低价车无利可图

新国标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全面升级,直接推高了生产制造成本。在材料方面,要求非金属部件必须具备防火阻燃性能,普通塑料线束需替换为阻燃材料,部分部件改用铝镁合金,仅防火材料一项就使单车成本增加约200元。同时,新国标限制整车塑料总质量不超过5.5%,彻底堵死了低价车靠塑料外壳压低成本的路径。

智能化配置的强制化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新国标要求车辆配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经营性车辆必装),单个北斗模块成本就达80-150元,加上通信设备和数据服务,让本就微薄的低价车利润彻底消失。此外,电池组、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三位一体”防篡改设计,需要企业投入额外研发成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安全性能不达标,低价车过不了“及格线”

699元、799元的低价车此前多通过简化安全配置控制成本,新国标实施后,这些车型因先天缺陷被直接淘汰。在制动性能上,新国标要求制动距离缩短至7米以内,而低价车普遍超过10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低价车普遍未通过CCC认证,生产企业也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新国标下失去了合法销售的资格。

行业加速洗牌,中小企业批量退出

新国标成了行业的“过滤网”,加速了尾部企业的出清。2023年,尾部企业仍占据15%的市场份额,但新国标实施后,中小企业因无力承担技术升级和认证成本,纷纷停产。广东某电动自行车厂因未通过新国标认证,9月起已全面停工整改,类似案例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不少见。

上游供应链也随之升级,阻燃塑料成本从1.2万元/吨升至1.8万元/吨,中小企业因无法适应供应链变化,面临断供风险,进一步加剧了低价车的消失。

四、监管与消费观念双重挤压生存空间

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让低价车无处遁形。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抽检和执法力度,北京市明确要求新国标车型必须纳入产品目录,对违规销售旧国标车的商家重罚。2025年7月以来,北京已查处76起非法改装案件,查扣车辆425辆,形成强大震慑。

总的来说,699元、799元电动自行车的消失,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大趋势,低利润,低品质的车型肯定不能长久。随着行业格局的重构,低价低质的竞争模式已成过去,一些高品质真安全智能车型将成为市场主流。各位,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财经   国标   电动自行车   低价   成本   车型   中小企业   车辆   塑料   部件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