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个矮最好的办法不是补而是通!3个中成药,打通孩子生长通道

在门诊坐诊这些年,我接诊过太多个矮、长得慢的孩子,细问观察后会发现,多数孩子的问题根源都绕不开 “脾胃失调”。

《黄帝内经》里说 “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孩子脾胃好不好,其实都写在脸上、身上,家长只要多留心就能发现。家长们不妨花一分钟对照一下:

比如面色总是萎黄或暗沉、爱出油长疹;

嘴唇偏淡、容易干裂起皮;

头发油得快、稀疏发黄;

眼袋明显或常有黑眼圈;

睡觉时容易流口水,口中常有异味;

总显得倦怠乏力,不爱动;

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这些都是脾虚的典型信号。整体看上去,孩子往往显得没精神,脸蛋不红润、眼袋重、头发黄,还总爱犯懒、挑食。时间久了,不仅影响颜值,更会耽误身高体重的发育。

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虚”,就急着补,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中医有一个概念叫“虚不受补”,意思是脾胃本身运化能力不足,盲目进补反而会增加其负担,导致问题加重。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脾胃比作一个刚刚熄火、燃料管道又被杂物堵塞的小炉子。“虚寒”是炉子熄了火,没有能量;“堵塞”是管道里的积食、痰湿等垃圾。如果这时候直接把一大堆助燃剂扔进去,火不但烧不起来,反而会因为燃料堆积产生浓烟,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壅滞”,孩子会更容易腹胀、口臭、没食欲。

当孩子出现以下4种信号时,说明脾胃正在“变堵”,急需“通”而不是“补”:

一是饭后肚子胀胀的,能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这是食物积在肚子里运化不动;

二是喉咙里总像有东西,习惯性清嗓子,或容易打嗝、嗳气,这是浊气上逆;

三是大便状态异常,比如稀溏、粘马桶、前干后稀或排便费力;

四是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松弛鼓胀,形成“小肚子”,这是痰湿浊气堆积形成的“积食肚”。


那么,正确的调理应该遵循怎样的步骤呢?我的建议是:先“通”后“补”,再“温运”。

第一步,在明显有积食、湿浊中阻的时候,比如舌苔厚腻、口臭、腹胀、大便黏臭,首要任务是消食导滞、运脾化湿,为后续进补扫清障碍。

可以用一些相对平和的中成药,如保和丸、山楂丸,或者通过萝卜汤、山楂水等食疗,配合小儿推拿(如清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健脾贴来帮助脾胃恢复通畅。


第二步,当“堵塞”的标象解除后,如果虚寒的本象依然存在,比如面色晄白、手脚不温、食欲差、大便溏薄,这时可以考虑使用温中的方药,但重点在于“运”,也就是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我在门诊中常用理中丸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其中干姜能温中散寒、振奋脾阳,党参补元气,白术既能燥湿健脾,还能帮脾胃 “运化”,甘草调和诸药、保护中焦,四味药配合起来,能赶走孩子脾胃里的寒气,让脾胃有 “力气” 运化食物,改善腹胀、手脚凉、拉肚子这些问题。

不过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得就加减,比如理中丸系列里的参桂理中丸和丁蔻理中丸,适用情况就不一样。

参桂理中丸适合脾胃虚寒兼气血不足的孩子,它把普通理中丸里的党参换成了人参,还加了肉桂,除了能驱寒暖脾,补脾胃之气、通气血的作用更强,还多了 “补气血、止疼痛” 的效果。

如果孩子脸色萎黄、偶尔喊肚子痛,女孩来月经时因为血寒肚子痛,就可以用它来暖脾胃、补气血、止疼痛。

丁蔻理中丸适合脾胃虚寒伴随恶心、呕吐的孩子,它加入了丁香和豆蔻,能温中降逆,帮助胃气下行,特别适合爱吐、常胀气的孩子。

但必须提醒家长,孩子脾胃娇嫩,体质和成人完全不同,就算是对症的中成药,也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差异,比如同样是脾虚,有的孩子湿重,有的孩子寒重,调理的侧重点和用药量都不一样,盲目用药可能不仅没效果,还会伤了孩子脾胃。


我今天分享这些,只是想给家长们提供一些调理思路作为参考,要是发现孩子有脾虚的迹象,最好还是带孩子找中医辨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调理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帮孩子打通生长通道,让孩子健康长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养生   成药   生长   通道   办法   孩子   脾胃   萎黄   大便   发现   浊气   党参   山楂   眼袋   炉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