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高温在家开空调!医生提醒:家里闷热或中暑别不舍得那点电费

从门诊走出来,阳光像刀子一样扎在脸上,地面仿佛能煎熟鸡蛋。有些患者一进诊室就满头大汗,衣服湿透,嘴唇干裂,脸色发红,有的甚至出现了意识模糊、站立不稳的情况。

不是没出门,而是在家里“捂”出来的病。高温天不开空调,图的不是健康,而是把身体推向风险的边缘。

人在闷热环境中持续待着,体温调节机制会逐渐失效,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中暑。

中暑并不是只有在太阳底下暴晒才会发生,很多人以为躲在家里就安全了,殊不知,封闭的屋子里如果通风不良、温湿度过高,反而更容易让人体热量无法散出,造成体温升高。

重症中暑的死亡率在30%以上,超过了很多人熟悉的心梗或脑卒中。我们不能再把“省电费不开空调”当成一种“节俭美德”,那是对生命的冒险。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更要警惕“室内中暑”这种隐形杀手。

我曾接诊一位六十多岁的独居老人,夏天不开空调,结果夜里突发意识障碍,被邻居发现时体温已经接近40度。

送到医院时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这类病例在每年7到8月的急诊中都不少见,不是个别现象。

从医学角度讲,人体核心温度维持在37度左右,一旦超过40度,就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多器官功能。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就像锅里不停加热却不开盖,热量越积越多,最终爆锅。

有些人中暑后喜欢自行服用藿香正气水或清凉油之类的药品。这些虽然能短暂缓解不适,但对已经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器官功能异常的重症患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降温并尽快就医,避免耽误黄金抢救时间。

降温有讲究,不是拿一盆冷水就泼。正确方法包括: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去除多余衣物,用毛巾包冰敷于腋下、颈部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如神志不清、呕吐频繁,应避免进食饮水,以防误吸。

有些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退化,即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容易出汗,看起来好像“没事”,其实体内已经在悄悄升温。

我们常说“热在三伏”,实际上中暑高峰往往在夏季第二个月左右,此时人体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热应激,出现“热疲劳”,抵抗能力下降。

从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不开空调的家庭中,中暑风险是正常家庭的2-3倍。特别是那些窗户紧闭、没有风扇辅助的房间,一旦外界温度高于室温,就如同待在一个“热气蒸笼”里。

有些人担心空调“吹久了不好”,其实只要温度设置合理、定期清洗过滤网,空调不仅不会伤身,反而是夏季健康的“守护神”。

最合适的室内温度是26℃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也不要开空调睡觉却全身盖厚被,这样容易造成冷热交替刺激,引发呼吸道问题。

中暑不仅是一种急性病,它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不少人中暑后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甚至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这些“后中暑综合征”常常被患者忽略,但从医学角度看,它们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身体未能完全恢复。

中暑还有一个“隐形杀手”——横纹肌溶解症。这是一种因剧烈高温刺激导致肌肉组织崩解,释放毒素进入血液,最终损伤肾脏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尿液变成酱油色、肌肉酸痛无力,就必须高度怀疑并立即就医。

从预防角度来说,除了合理使用空调,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节奏降低热应激。

比如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尽量减少体力活动,多吃含钾、镁丰富的食物如香蕉、西瓜、绿叶菜,帮助电解质平衡。 每天不少于1500毫升的水摄入是底线,天气越热,摄水量越要提高。

有些人喜欢在户外锻炼,即便天热也坚持跑步。我并不反对运动,但要“看天锻炼”,不是“硬扛”。 早晨6点前或傍晚7点后,是夏天较为适合的运动时间段。穿透气衣物、戴帽子、备水壶这些看起来琐碎的小细节,往往决定了能不能安全度夏。

我们说“热伤风”,其实不是风,而是热耗气伤津。传统医学中认为高温耗气伤阴,这与现代医学中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机制不谋而合。

所以每年夏季,慢性病患者复发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糖尿病和肾病人群,必须格外注意防暑降温。

我个人特别建议家里有老人或慢病患者的家庭,在客厅或卧室安装温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空调或通风方式。

别等到人出问题了才想起来去“降温”。身体是本钱,别为了节省一点电费,赔上健康甚至生命。

我们常说“空调病”,其实大多数空调病是因为使用不当,而不是空调本身有害。

比起三十多度的高温加湿闷,科学使用空调显然更利于健康。只要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穿衣合理、注意补水,完全可以“凉而不伤”。

说到底,电费可以再赚,健康一旦失守,代价远远不是几百块能解决的。 夏天本是享受生活的季节,不该成为健康的负担。只要用对方法,就能让空调成为你的健康“保镖”而不是“冷箭”。

“钱省在电费上,花在医院里”,这种账,不划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养生   电费   闷热   高温   家里   夏天   空调   医生   健康   电解质   温度   体温   患者   环境   夏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