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午玉
编辑|娱叔
“绝对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面有间谍。”
作为我国知名企业家,家电行业传奇人物。
董明珠此番言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央媒下场怒批董明珠背离常识,“故意”挑起对立。
更是有不少留学生自嘲:
“是不是现在回国还要自证清白?”
对于此事,董明珠究竟是“逞口舌之快”,还是背后另有担忧?
4月22日,格力集团举行了临时股东大会。
71岁的董明珠顺利当选董事长,这是她执掌格力电器的第五个三年任期。
刚刚卸任总裁一职的她,对格力集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仅在股东大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更是抛出了“三个决断”。
然而,这三个决断如同一枚炸弹,在网上引起了轰动。
首先,董明珠提出“不以年龄论资辈”。
表达了自己以能力为主,而不是以年龄为主的用人标准。
对于这一点,在场的大多数人表示了认同。
紧接着,董明珠强调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表示:
“格力电车跑十几年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
为自己产品打广告本身无可厚非,但董明珠特意强调“火灾事故”便有些耐人寻味。
前不久,一辆小米电车在撞击护栏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
车上三人被活活烧死,无一幸免。
对于这项事故,小米创始人雷军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并积极配合调查。
作为竞争对手,董明珠和雷军的“恩怨”由来已久。
但拿着意外事故来衬托自家企业,倒是显得有些“落井下石”。
不过,此时的董明珠正在“兴头上”,对此并不在意。
她的前两个观点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然而,董明珠接下来抛出的第三个论断,却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将舆论推向了高潮:
“绝对不用海归派,只用国内高校里自己培养的人才。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这番言论一经曝光,便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
许多留学生更是“欲哭无泪”,好端端地被扣上这么大一顶帽子。
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公开质疑董明珠,要求其对相关言论道歉。
网友们也是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面对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董明珠本人却迟迟没有作出回应。
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让董明珠说出这样的言论。
4月11日,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重大间谍案件。
犯罪嫌疑人赫某是一名长期潜伏在我国核心部位的外国间谍。
赫某攻读博士期间,赴外参加学术会议。
办理签证时,被某国间谍情报机关派驻在使馆的工作人员盯上。
他主动与赫某联系,并表示自己可以为其在外留学提供帮助。
经历了几个月的相处之后,“热心肠”的间谍人员深深取得了赫某的信任。
在赫某归国前,间谍人员亮明自己的身份,并成功将赫某“策反”。
学成归来的赫某,进入到了我国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成为重点涉密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赫某多次与间谍人员秘密接头,并收取“间谍费”。
经鉴定,赫某向境外组织提供的情报中,五项“机密级”,两项“秘密级”。
最终,赫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赫某的遭遇让人心痛,更令人气愤。
可悲的是,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
“反华妖女”许秀中,曾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后前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留学。
疫情期间,她撰写虚假的涉疆报告,称:
“维吾尔族人是被迫在工厂工作。”
在外媒的炒作下,西方国家掀起了“抵制新疆棉”的浪潮。
武汉大学女硕士王懿诞生于一个普通家庭。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从小便刻苦努力。
硕士毕业后,前途一片光明的她却选择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后,她将矛头转向自己的祖国。
不仅多次发表“辱华言论”,还高喊要“核平”中国。
最后活活饿死在日本,下场悲惨。
清华大学女学霸何桂蓝,大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多次前往欧洲留学。
却在学习期间受到西方政治的侵蚀,并被境外组织洗脑。
回国后的她成为乱港组织的“骨干成员”。
不仅多次撰写不实新闻,还致力于洗白乱港分子。
这些案例不仅刺痛着我们的内心,更让我们意识到间谍问题的严峻性。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董明珠才会对海归派产生担忧。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
这样的担忧是否能成为“一棒子打死”整个海归群体的理由呢?
从国家安全层面来看,董明珠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但当我们把视角切换到全球大背景下,就会发现,简单地对海归派“一刀切”并不合理。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途径。
而留学生则是我们不容小觑的重要群体。
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留学回国人员达102万人,其中80%进入民营企业。
在我国知名企业华为提出的“天才少年”计划中,有70%的入选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董明珠此番言论无疑是削弱了自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正如胡锡进所说,海归派里或许有间谍,但是哪个群体里都有可能存在间谍。
如果将个别案例强加到海归人员集体身上,那对于他们来说未免太过“冤枉”。
《新京报》也提出,企业可以有自己的用人标准。
但作为知名的企业家,董明珠的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会加深人们对海归人员的“偏见”。
这样的言论也会让在外学习的留学生心寒。
董明珠的“间谍论”固然有失偏颇。
但其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热议,也恰恰证明了我国部分群众对海归的刻板印象。
如今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是第一资源。
海归人才作为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大众也需要改变对海归的偏见。
同时,在外学习和工作的人员也要时刻提防自己身边的不法分子,牢记自己的身份和祖国。
千万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部分参考文献:
《新京报》|“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经济观察网》|董明珠的“间谍论”让人害怕。
《红网》|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惹争议:企业家“强IP”亦需强约束。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