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主体思想”,到底是什么?

南瓜有个德国朋友,他在中国读博士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前几天他去朝鲜参加了一个活动,叫“主体思想国际研讨会”,主题是“如何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

他一边给我看他在朝鲜拍的高楼大厦、电脑和智能手机,还有平壤大阅兵的视频,一边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

他说“朝鲜就是一个IF线的中国,朝鲜的主体思想,让他们在过去两大历史转折点,朝鲜都选了和你们完全相反的选项。”

我仔细一想,发现还真是这样。

许多网友一说“主体思想”,脑海马上就会想到太阳、播音员、“想吃广东菜”这些梗。但主体思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很少有人深究。

通俗点来说,主体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要把自己当个人看”

咱们作为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是一句废话,但这是因为咱们是一个大国的国民,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对于周围的小国家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东亚各国都习惯了听中国号令,朝鲜半岛的主流是这么想的:

1955年,朝鲜第一代领袖金日成首次提出“主体思想”,按朝鲜官方文献,意思是:朝鲜进行革命和建设是为了人民群众,这项工作也由人民群众自己完成。

那什么是“不够主体”的行为?

用金日成的话说,就是思想上搞对强国的“事大主义”,理论上对文献搞“教条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把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按照人家的拍子跳舞,让外人来干涉自己的内部问题”。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这也没说啥啊,但放在当时的环境看,这套理论紧抓了朝鲜内外矛盾的根源。

在1950年,外部,当时的朝鲜刚刚从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回首过去,日本将控制朝鲜半岛作为侵略亚洲的前进基地,中国认为保证朝鲜半岛的安全就是保证东北的安全,而苏联认为保护朝鲜就是保障自己在远东的利益。

朝鲜过去数百年的历史就是在这几方利益之间飘来飘去,已经受够了。

内部,朝鲜人民军实力相对南边强很多,他们的骨干有抗联的老战士,有从苏联回国的知识分子,更在从中国第四野战军加入朝鲜的3个师,日本统治时期的工业基础集中也集中在北方。

在美国介入前,朝鲜一路都快打到半岛那边的釜山了。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团队派系多了,他们和金日成为首的本土派在工作方式、思想和代表的利益诉求矛盾尖锐,权力斗争此起彼伏。有苏联派,有中国派。

还有南边李承晚的伪政权,整个一美国派。

美国这个外人一来,又让朝鲜陷入了之前命不由己的状态。

他们的领导人认为,要自己把自己当“主体”,逐步摆脱对外界的各种依赖,本土派才能稳定局势。

另一方面,主体思想还点中了日韩这俩强敌的死穴。

前几天有段视频火了,内容是俩日本人参观美军基地时一脸自豪,说美国人就像日本的保镖,所以日本人才“接受了驻日美军基地的存在”。

和朝鲜相反,日韩认为小国就是把全部技能都点在独立自主上,也不可能避免强国干涉。

那还不如放弃自主权,靠交岁币获得,只要找补的话术高明一些,也能骗自己过下去。

咱们建国时一穷二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中朝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办法上,却选了完全不同的选项。

中国选择了艰难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之路,在技术非常困难,苏联撤走援助的情况下,还摸索着搞钢铁、军工。

决定把资源集中给重工业时,梁漱溟等各界名流都曾提出过激烈的反对意见,但我们坚持认为,必须先造出必要的大国重器,才能持续地生产轻工业和农业所需的物资,一时的阵痛是为了长期的稳定。

但在朝鲜那边,在“主体思想”的指导下,朝鲜则根据各级党组织收集民意来定义“主体”。

这种方式得到的“主体民意”,必然是简单直接的“马上提高物质水平”。

因此朝鲜当时的发展是力求马上生产出足够的生活物资搞分配。

恰好,当时南北朝鲜和东西德的情况类似,冷战时期美苏把这两个地方当成了两种制度优劣势的大比拼地点。苏联给的援助和帮助非常多。

60年代韩国人均寿命只有51.3岁的时候,朝鲜就有53岁。

后来朝鲜作为试点,工业化速度在整个亚洲都首屈一指,经济增长率和战后的日本并列。60年代末朝鲜的农村就全部通电了,70年代末粮食自给,79年实现免费教育和医疗。

在1960年代,朝鲜大城市里的生活是这样的:

70年代朝鲜的自动化鞋厂是这样的:

相比之下,韩国大城市里的画风是这样的:

考虑到那会儿韩国不仅有美军,还动不动就政变、军政府独裁,说朝鲜比韩国日子好是不夸张的。

我们常说社会主义研究的是无产阶级解放,朝鲜的主体思想除了用“阶级”界定人民外,还多加了一个“民族”的标准。

在70年代的讲话里,朝鲜对南方同胞的称呼不是韩国,而是“南朝鲜”,“革命的南朝鲜人民群众”也被视为人民主体的一部分。

1968年,朝鲜特种部队穿过三八线突袭韩国总统府,路上偶遇了几个韩国农民。

要想任务更顺利,特战队员应该“灭口”,前阵子美国海豹突击队杀死朝鲜渔民的新闻,就是这么考虑的。

但因为长期接受主体思想教育,朝军却认为韩国农民是是“阶级兄弟”。决定口头教育一番,把他们放走,最后导致自己泄密被抓了。

1984年,韩国发生了特大水灾,造成了139人死亡,数以万计的房屋和土地被淹没,经济损失巨大。

这个时候,朝鲜伸出了援手,7200吨大米,50万米布,10万吨水泥和大量药品越过三八线运向他们的同胞,兄弟情谊甚为感人。

但是到了1980年代后期,问题终于出现了。

朝鲜没有重工业,这方面的产品是靠苏联牵头的经互会,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那购买的。那时朝鲜的贸易有80%都是面相苏联和东欧的。

之前全球石油价格上涨,苏联作为产油国来钱容易,靠发补贴维持了这种交易方式。可80年代油价暴跌,苏联内外交困之后,经互会这条渠道没了。

到了苏联解体的时候,问题暴露得更直接。

缺乏重工业的加持,朝鲜的轻工业和农业倒退,饥荒逐渐开始蔓延。

粮食不足的农民不得不上山砍树开垦耕地,但这种民间不加节制地伐木导致了水土流失、山崩和河床淤塞,一到了下大雨的时候,就很容易形成洪灾。

1994年到1998年几年间,朝鲜洪灾泛滥,耕地被淹,粮食储备被摧毁,饥荒进一步恶化。

这几年时间被朝鲜官方称为“苦难行军”时代。

在因为生活逃往韩国的“脱北者”里,有一个叫黄长烨的人,他就是那个把主体思想理论化的人,长期在朝鲜主管意识形态,是两代领导人的文胆。

连这种级别的人都当了脱北者,可见当时朝鲜的处境之艰难。

接下来该怎么办?在80年代,中国选择对外开放之际,朝鲜再次和我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开放是个双刃剑,因为做买卖是相互的,你可以从人家那买想要的、卖自己富余的,人家也可以不卖给你,或者往你国家大量倾销他们的东西,让你永远用他的,没有自己爬起来的能力。

彼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基本打牢了,虽然国际贸易对本土产业有一些冲击,但咱们大体还是挺了过来,各行各业的国货在鲶鱼效应的逼迫下都在不断升级,越是开放,咱们优质产品越容易走出去赚钱。

可朝鲜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贸然开放后,西方先兜售他们先进的商品,再用从朝鲜赚的钱把粮食等生活物资一扫而空,朝鲜必将陷入动荡。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主体思想出了个2.0版,版本迭代了。

政治上害怕自己像东欧一样被西方思想冲垮,朝鲜选择了高压封闭。

前些年韩国电影《铁雨2》里面有个很搞笑的片段在网上非常火。

电影里的反派是朝鲜的将军,他在电影里说,朝鲜对自己的现状是明白的,是有不满的,但他们觉得一旦放开自己扛不住西方的经济文化入侵。

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等中国全面超越美国,因为身为盟友的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欺负人,朝鲜也就不必再靠核武吓唬人,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了。

虽然这部电影本身很一般,编剧为了戏剧性编出了一堆离谱的故事,但在朝鲜这点上,意外得让人觉得无力反驳。

那段时间因为高压姿态弄出的许多操作太吓人,导致一般人对朝鲜更敬而远之,朝鲜新闻成了国际媒体的谣言重灾区。

比如什么把人送去喂狗、绑在大炮上炸个稀烂的犬决、炮决,一查都是韩国媒体编的,连跟风带节奏的美媒都边发边吐槽说段子太low太过了。

2013年,朝鲜修订过《确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的十大原则》,里面有一句是:“应将劳动党和革命的血脉——白头山血统永远延续下去”。

因为传说金正日出生在长白山,朝鲜称这里是“白头山”,所以这句话确立第三代领导人继承权和个人权威。

但如果说这次修改只搞个人崇拜,那似乎也不对,因为这份文件还把“伟大领袖的唯一领导”,也改成了“党的唯一领导”,选拔干部标准里“对领袖的忠诚”也改为“对党的忠诚”。

考虑到后来曝光的新闻说金正恩和他的姑父张成泽之间的斗争,“白头山血统”的说法更像是打击张成泽的工具。

经济上,因为苏联解体后再没有经互会这样的跨国联盟给资源,美国的封锁让朝鲜失去了和外界正常交易的渠道。

因此朝鲜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为外界的强力封锁,导致朝鲜稳定国内局势的压力巨大,需要长期维持高压态势,避免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冲击本国。

但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导致了朝鲜无法通过正常国际交流实现发展,不得不继续用高压压制国内矛盾。

在民生相关的工业上,只要世界上有的东西,朝鲜就觉得自己必须要学会自己造。这成了朝鲜的主体民意,甚至把自己都搞魔怔了。

2020年,朝鲜突然宣布推出了一款自产葡萄酒,画风是这样的。

emmmmm,好不好喝不知道,但这颜色看着就不太对。

不太对就对了,因为朝鲜的气候根本就不适合种植葡萄,更别提质量,当地的红酒产业更是一片空白。

好不容易弄出了葡萄园和酒厂,还要当成重大成就组织外宾参观。结果外宾看完还发视频吐槽,说这葡萄一看就个头太小,质量不行。

核弹、导弹这些已经有太多人说过了,但就连零食朝鲜也要卷。

比如巧克力,这东西原材料可可豆长期被西方老牌大厂垄断,作为替代品的代可可脂口味又不佳。

但这都难不倒朝鲜工程师,他们居然用代可可脂卷出了直逼正品的口感,还宣布要追逐瑞士竞品:

此外,他们还开发了朝鲜版的“好丽友派”:

朝鲜版趣多多,只不过因为巧克力豆产量不稳定,换成了果干:

短期内实在没法解决的紧缺物资,就找中国老大哥购买。

假如你去广州沙面旅游,你会看到有这么一栋很不起眼的房子:

实际上这里不久前还是朝鲜输出入商社代表部的办公地,专门负责采购工作。

你说这样的自主是打肿脸充胖子,揠苗助长吧,的确有一点,因为“主体思想”这个理论本身就挺粗糙的。

可你要说这理论完全鬼扯吧,一旦对比下他们南边的兄弟,你又会觉得朝鲜起码有骨气,硬。

朝鲜“苦难行军”期间,韩国政府和民间也反过来帮助了朝鲜。

1998年,这些援助走非军事区进了朝鲜。

这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和后来的卢武铉都是韩国偏进步阵营的总统,他们都认为只有南北和解才是结束国家分裂,让祖国统一的唯一办法。

当时金大中当时提出了一个“阳光政策”,这个名字取自那个北风和太阳的著名寓言,用温暖的阳光照耀人,能让人主动把北风刮不下来的外套脱下来。

朝鲜也很配合,弄了一个金刚山观光特区,引入了一些韩国企业搞旅游,给经营权。

朝鲜给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韩国得到外汇,提供游客,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以工代赈。

这个项目成了南北两边友好的一个标志性项目,隔一段时间还会有纪念活动。

在两边的民间,一直有血浓于水,民族和解的基础在。你看韩国电影里,一提到朝韩问题,哪怕在中间调侃几句朝鲜穷啊封闭啊,到了最后都会落到南北和解,朝韩本是一家人的落点上,比如《欢迎来到东莫村》、《太极旗飘扬》等等。

有基础,现实中两边的互相援助给了契机,按理说进程是能推进的。

可他们弥合分歧,为整个民族未来做的努力,在现实面前推进不下去,因为南边还有一大批跟着美国走的鹰犬政客。

韩国进步派总统基本上都会沿用“阳光政策”的内容;可到了右翼总统上台,又会停止,选择跟美国站一起。

比如尹锡悦上台后,就把关系闹得很紧张,当时尹锡悦说朝鲜要入侵韩国,证据是朝鲜往韩国用高空气球扔垃圾。

结果被人发现其实垃圾是韩国那边先扔过去的,朝鲜只是原物奉还。

后来为了自己的权力,尹锡悦甚至恐吓说朝鲜要不日南下了。

逼得将军自己把朝韩之间的公路炸了,证明自己路都没了,绝不可能南下,整个儿一半岛安全声明。

等到下一个进步阵营的总统上来以后,阳光政策又会重启,反反复复。

因为美国的影响,南北两边永远无法达到真正和解的真实,只能来来回回不断拉扯、挣扎。

北边一会儿痛骂对方是美国的走狗一会儿又强调一家亲,反复横跳。

南边则在不断的青瓦台魔咒中一次次找寻摆脱美国控制,找回自己主体性的方式。

从某个角度来看,北边的主体思想这个理论本身确实粗糙了些,但南边的现实又帮忙给补全了没有主体性,当狗都当得很难看。

到了新时代,北边已经麻了,到了最近这两年,朝韩两边都有点默认这个一国两半的状态会长期维持下去的意思了。

朝鲜自己站稳了之后,原本对内的高压状态这几年有所放松,开始逐渐寻求增加对外接触,对外贸易了。

从结果来说,他们寻求主体性的短期目标,也算是跌跌撞撞地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历史   朝鲜   主体   思想   韩国   苏联   中国   美国   南边   金日成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