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作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华历史是巴蜀历史的组成部分,成华文化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篇章。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成华区地志办、区民政局联合推出“成华往事”,带您发掘、找寻、传承成华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底蕴,追忆老一辈成华人的似水年华。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白莲池街道,探寻它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之美。
在成都市成华区北部,有一片被绿意环抱的土地——白莲池街道。这里不仅是城市与自然的交汇点,更是全球唯一一个位于都市核心区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所在地。作为成华区的一张生态名片,白莲池街道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价值,正在书写一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从古老的白莲池传说,到如今的生态保护实践,这片土地的故事,不仅关乎大熊猫的保护与繁育,更关乎一座城市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千年古池:白莲池的由来
▲熊猫大道航拍图 图源:成华区白莲池街道
相传远古时期,成都平原遭遇了极端暴雨天气。刹那间,洪水肆虐,房屋倾倒,人们纷纷往地势高处逃命。然而,就在滂沱的雨雾之中,只见一位姑娘裙裾飞扬,肩挑如山的箩筐,往黑云压城并透出丝丝光亮的地方而去,因为她知道,那片天被打破了。
大家伙儿一起喊:“雨天路滑,小心啊。”她回答:“没问题,你们等着我的好消息。”这位比肩天神夸娥氏的女子,劳累数日,终于完成了补天壮举,将成都平原从汪洋一片变回沃野千里。她心下一喜,步伐顿时轻盈了许多,哪知脚下一滑,身形下坠,急忙单手撑地,跌坐在地,箩筐中的残石也倾倒而出。
这一意外导致出现了“两山一池一坝”的新地貌。残石堆叠,成了天隳山和凤凰山;跌坐的地方成了水坑,成为了后来的万岁池,也就是现在的白莲池。
其实,白莲池并不单纯是蒙上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史籍中也有它的影踪,曾被用以护城、养鱼、灌溉、植莲等。追溯其源,《华阳国志·蜀志》有这样的记述:“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唐宋时,万岁池改称北池、北湖,因栽种莲花而闻名。杜甫在成都时,曾作《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描绘了当时的景象。清康熙年间,北池成为昭觉寺地产,方丈丈雪遍栽白莲,“白莲池”一名由此而来。清乾隆年间,李调元也留下“秋阳如甑暂停车,驷马桥头唤泡茶。怪道行人尽携藕,桥南无数白莲花”的诗句,足见其莲花盛景。
▲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插图,图中回龙寺即今熊猫基地附近。图源:巴蜀文史
如今,我们经常见到白鹭从白莲池的水面上飞掠而过。当年,就有人把白鹭与白莲作了生动比较。一首名叫《白莲》的诗中写道:碧玉长柯雪色衣,夜深看见也相疑。数行鹭立波心月,拍手惊它不肯飞。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说:在夜色中,白莲宛如身着雪色衣衫的美人,在水波与月影下,让人恍惚以为是白鹭。拍手惊它,却发现它并不飞走,这时才知道不是白鹭,而是白莲。
熊猫家园:都市中的生态绿洲
自古以来,成都就和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化石发现来看,这里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野生大熊猫分布。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食物危机席卷了大熊猫的世界。在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等地,大片箭竹开花枯死。大熊猫为数不多的主粮之一突然消失,它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据当年的调查报告,川北的大熊猫栖息地一片凄凉,许多大熊猫因饥饿而死,尸体散落山野。与此同时,各地保护区不断有奄奄一息的大熊猫被送到成都动物园,那里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难所。
▲箭竹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83年,邛崃山和岷山山系的糙花箭竹与缺苞箭竹再次大面积开花枯萎,大熊猫的生存困境再次引发关注。此时,动物保护人员开始思考一个全新的保护思路——迁地保护。这一思路并非没有先例。早在19世纪,中国特有的“四不像”麋鹿因战乱和环境变化在中国销声匿迹,但在英国成功繁殖后,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回归故土,并在迁地保护中成功繁衍。那么大熊猫是否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新生呢?
▲2024年斧头山的熊猫 图源: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
斧头山,原名回龙山,是成都北郊的一片浅丘,这里植被茂密,气候适宜,与大熊猫的原生栖息地有着相似的自然条件。1985年,几位年轻人在斧头山苗圃聊天,想到两年前的大熊猫饥荒,迁地保护的话题再次被提及。他们萌生了在斧头山建立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的想法,认为此地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且距离最近的大熊猫栖息地仅20多公里,是理想的迁地保护选址。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最终,一个日后名扬四海的名字诞生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1987年3月25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斧头山正式奠基。一期工程以白莲池苗圃为基础,占地80亩,职工们一边盖房,一边种树,费尽苦心。琴丝竹、观音竹等大熊猫的最爱绿满山头,阔叶林如绿色波浪漫过山脊。不久,绿尾虹雉、黑颈鹤等珍稀鸟类也在这里安家,斧头山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家园。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图源:成华区白莲池街道
如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位于都市核心区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科研繁育、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基地,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我们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为大熊猫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更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一睹大熊猫的风采。而白莲池,这片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土地,也因熊猫基地的诞生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绿意空间:白莲池的生态实践
在白莲池街道,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更激发了整个区域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与探索。从熊猫基地出发,白莲池街道以生态廊道建设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生态项目。
▲白莲池文化公园
其中,白莲池文化公园是街道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公园以“爱莲乐蜀”为主题,占地约1000亩,分为“公园湖景区+核心展示区”,按照“一湖两带七星”的景观结构布局。公园内不仅有开阔的多功能星空活动草坪、露天森林亲子剧场,还有森氧慢跑道等多种配套设施,集蜀韵文化体验、花卉主题游乐、滨水亲子游憩于一体。漫步其中,市民仿佛置身于一个“沉浸式剧场”,享受着生态建设带来的美好生活。
▲红豆古树公园 图源:成华区白莲池街道
此外,白莲池街道还积极探索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红豆古树公园是成都首个市级古树公园,位于熊猫大道绿竹巷,紧邻大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公园内有4株百年红豆古树,树龄在130—150年之间,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公园以红豆的“相思”寓意为主题,结合熊猫文化元素,打造了爱情主题的景观小品和互动设施,成为情侣们打卡的浪漫地标。
▲熊猫大道 图源:成华区白莲池街道
从古老的白莲池传说,到如今的熊猫基地和生态建设,白莲池街道的故事是成都这座城市对自然的敬畏与呵护的生动写照。这里不仅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更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这片土地正以“熊猫绿洲”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典范。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