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意外”的“大伤害”

暑假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光,但往往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中一些看似平常的物品,也有可能对孩子带来伤害。

遇到紧急情况怎样正确施救呢?市人民医院急救科的医生表示,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应急处理技巧,避免因处理不当给孩子带来更大伤害。

3岁女童

误吞纽扣电池

前几天晚上,家住天成名著小区的齐先生抱着3岁的女儿跑进了市人民医院肿瘤院区的急诊大厅。“大夫,孩子吞进东西了!”值班医生看到,孩子的小脸已经憋得发紫,颈部出现肿胀。检查发现,原来是一枚纽扣电池卡在了孩子的食道入口。医生立即为孩子进行了手术,这才转危为安。原来,当天齐先生的女儿在家里玩一辆遥控汽车时,一枚纽扣电池从遥控里掉了出来。出于好奇,她直接把电池塞进了嘴里。

记者了解到,暑期以来,类似误吞异物的急诊病例明显增多。除常见的硬币、纽扣外,一些看似无害的玩具配件也藏着危险。急诊科的医生表示,面对突发情况,一些家长让孩子吞饭团试图把异物压下去,或大量喂水希望冲走异物,这些做法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进食饮水,然后尽快送医。

孩子碰倒暖水壶

被热水烫伤

7月底的一天,家住嘉禾一方二期的黄女士正在厨房做饭,忽然听见客厅里传来儿子大哭的声音。她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儿子碰倒了暖水壶,他的右手手背被烫得通红。学过急救知识的黄女士立即抱着孩子跑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给孩子的手背冲洗了10多分钟,又开车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经诊断,黄女士儿子的手背烫伤比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像这样的情况,每个暑期几乎都能遇到。”医生表示,暑期是儿童烫伤的高发期,其中厨房烫伤最为常见。孩子放假在家,出入厨房的机会增多,比如碰倒热水壶、打翻热汤等。

“发生烫伤后,正确的做法是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处。轻度的烫伤至少要冲洗15分钟,中重度烫伤则需要20分钟-30分钟。有的家长给孩子涂牙膏或敷面粉,这些都是错误的,不仅不能缓解烫伤,反而可能造成感染。”医生提醒说。

10岁男孩打篮球

手指骨折关节错位

日前,家住颐和庄园小区的10岁男孩小强在小区里打篮球时,不小心挫伤了右手的手指。他觉得疼痛可以忍受,回家后便没有和家长说。第二天一早,小强发现他的手指肿得很厉害,已经不能弯曲。小强的爸爸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小强的手指关节错位,并有轻微的骨折。骨科医生第一时间给他进行了手术治疗。

医生表示,孩子运动受伤时,有的家长看孩子“还能动”就觉得不严重,低估了伤情;有的家长一着急就给孩子热敷,反而使肿胀更厉害。正确做法是立即停止运动,用冰袋冷敷伤处15分钟至20分钟,同时用硬纸板、杂志等硬质材料将受伤部位临时固定好,赶紧送孩子去医院。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热身,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医生提醒各位家长,儿童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比成人更容易发生特殊类型的骨折,需要格外重视。

“小磕小碰”别大意

正确处理很重要

对于假期居家的孩子,因为“小磕小碰”导致擦伤或浅表切割伤更加常见。这类伤害该如何紧急处理呢?急诊科的医生建议:

一、先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去除异物,再用碘伏消毒伤口及周边皮肤,最后保持暴露干燥。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加剧、流脓或异味,必须立即就医;二、对于锐器造成的浅表切割伤,先用干净纱布持续按压伤口处10至15分钟,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如果按压15分钟仍出血不止,或伤口可见脂肪或肌肉、存在难以清除的异物,要第一时间就医。

“家庭应急药箱要配备应对外伤的基本医疗用品。”医生表示,碘伏作为通用消毒剂适用于多数伤口,莫匹罗星等消炎药膏能预防创面感染。此外,无菌纱布、敷贴及绷带等也必不可少。

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育儿   意外   孩子   烫伤   医生   异物   家长   纽扣   伤口   手背   水壶   手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