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智教育:孩子一上学就浑身难受?可能是“厌学情绪”在作祟

“妈妈,我肚子疼……”

“爸爸,我头晕,今天能不去学校吗?”

新学期开始不久,一些家长又开始面临这样的“清晨拉锯战”。孩子一提上学就无精打采,甚至出现各种真实的生理不适——头痛、腹痛、恶心。然而,一旦被允许留在家里,这些症状又常常奇迹般地消失。这并非孩子在“演戏”,背后很可能是无形的“厌学情绪”在作祟,它正通过身体发出求救信号。

“心病”如何成了“身病”?

当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对学业的焦虑、人际关系的困扰或无法达到期望的恐惧时,他们的内心会充满冲突和痛苦。这种情绪能量如果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就会寻求一个出口。于是,潜意识选择了“躯体化”的方式,将心理上的难受,转化为身体上真切的不适。这既是逃避压力环境(学校)的一种方式,也是向父母发出的、最直白的警报。


厌学的根源,远比“懒惰”更复杂

我们常常轻易地将孩子不愿上学归咎于“懒”、“不懂事”,但厌学的种子,往往埋藏在更深层的土壤里:

学业压力与挫败感: 持续的学业困难、成绩不理想,或是来自老师和同伴的比较,会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不到任何成就感,只剩下沉重的挫败与自我怀疑。

人际关系的困境: 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感到孤独;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遭遇校园霸凌;害怕与老师互动……这些都会让学校变成一个充满威胁的“社交战场”。

家庭过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切,无形中化作孩子肩上沉重的包袱。孩子害怕让父母失望,这种持续的焦虑足以压垮他们对学习的最后一点兴趣。

内在驱动力的丧失: 当学习完全与分数、排名挂钩,变成了换取奖励或避免惩罚的工具时,其本身的好奇心、探索欲和乐趣也就消失了。

看见信号,如何为孩子“松绑”?

当孩子出现这些迹象时,责骂和强迫是最无效且有害的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倾听、理解和行动。

首先,按下“暂停键”,真诚沟通。 选择一个平静的时刻,放下评判,温和地询问:“宝贝,最近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重点不是追问“为什么不去”,而是表达“我关心你的感受”。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一个可以安全倾诉的港湾。

其次,与学校携手,寻找症结。 主动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态。

是学习跟不上了?还是和同学相处有问题?家校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所在。

最后,重新定义成功,赋能孩子。 帮助孩子将注意力从“我必须考好”转移到“我今天学会了什么”。发掘他在学习之外的闪光点,比如他的善良、有创意或运动能力强。让孩子确信,他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份成绩单。必要时,请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孩子的“厌学情绪”,是一场心灵的感冒。它需要的是父母温柔的陪伴和专业的“疗愈”,而非粗暴的斥责和冰冷的药片。当我们愿意蹲下来,看见那个在学业压力下疲惫不堪的小小灵魂,并为他撑起一片理解的天空时,重返校园的道路,才会重新充满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育儿   厌学   浑身   难受   情绪   孩子   学业   父母   学校   压力   方式   不适   焦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