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说起五一劳动节,年轻人想到的是放假出游、商场促销,可在陕甘宁边区的老辈人心里,七八十年前三边分区的五一节,那才叫热火朝天、跟咱老百姓的日子紧紧连着筋。定边、靖边、安边、盐池这些地方的老人们唠起嗑来,总爱说:"咱边区的五一节,是扛着锄头开会,揣着窝头跳舞,汗珠子摔八瓣儿摔出来的热闹。"
一、滩上的集会:黄土坡上的"劳动节开幕式"
每年四月底,三边的滩上就飘起了用红绸子扎的灯笼,各村的黑板报上写着斗大的字:"五月一日,区政府门前开大会!"天麻麻亮,老乡们就扛着板凳从沟沟峁峁往集上赶,老汉们旱烟袋别在腰里,婆姨们怀里揣着新纳的鞋底,娃娃们攥着用报纸叠的小旗子。1942年定边那次大会,光参会的就有三千多人,有穿灰布军装的八路军,有戴白帽的回民乡亲,还有骑毛驴赶来的蒙古族牧民,场地上摆的木凳不够,好多人就往土墙上一靠,耳朵支棱得老高。
分区专员罗成德讲话不用稿子,往土台子上一站就喊:"乡亲们,咱边区的地是咱自己的地,咱流的汗是为咱自己的日子!鬼子在东边封锁咱,咱们就西边开荒地,锄头就是咱的枪杆子!"底下的庄稼汉们听得直拍大腿,盐池县的工人代表站起来领誓,几百号人攥紧拳头吼:"多打粮食多产盐,不让前线缺衣穿!"那声音惊飞了树上的老鸹,惊得塬下的河水都哗哗地响。
最让娃娃们眼馋的是"劳模游街"。定边的王有才大爷牵着自家那头膘肥的黄牛走在前头,牛脖子上挂着大红花,他胸前的"生产英雄"木牌能晃花人眼。为啥?人家把碱滩地改良了,去年多打了两石小米!靖边的张秋凤大姐抱着纺车走过来,纺车轴上缠着雪白雪白的棉线,妇女们都说:"秋凤姐一天能纺二两半纱,咱边区的布机子就靠这双手喂饱呢!"
二、田埂上的战场:生产竞赛比过年还热闹
三边的五一节,田里比会场还热闹。塬上的汉子们比赛开荒,镢头挥得像风车转,尘土飞扬里看谁先把黄胶泥地翻成松软的黑土。定边的盐碱滩上,王有才带着互助组搞"区田法",他教大伙儿在地里挖方格子,格子里施羊粪、铺草灰,那年秋天,别的地块亩产五斗,他们组打了八斗半!婆姨们在窑洞里比赛纺线,纺车声嗡嗡响成一片,盐池县的妇联主任拿着尺子量纱线,比头发丝还匀溜的就能得小红旗,得了旗的妇女能去合作社换半两洋油,够全家点半宿灯呢。
最有意思的是"军民大比武"。八路军战士帮老乡耕地,用的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铁锹,老乡们不服气:"你们扛枪在行,耍镢头未必比咱强!"结果战士们一天能开三亩地,老汉们直咋舌:"乖乖,这哪是当兵的,分明是铁打的汉子!"战士们也不闲着,跟老乡学赶牛车、识牧草,一来二去,军民之间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战士们管老乡叫"大叔大婶",老乡们管战士叫"娃子",亲热得跟一家人似的。
到了晚上,滩上燃起篝火,开起"田间庆功会"。有人抱来新打的小米,熬成稠糊糊的粥,有人拎来刚腌的酸白菜,还有战士把缴获的日本罐头拿出来,大伙儿围着篝火边吃边唱:"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劳动最光荣!"火光映着每个人黑红的脸膛,汗味混着饭香,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让人踏实。
三、窑洞里的戏台:秧歌里的家国情怀
三边的五一节,窑洞里的戏台比庙会还精彩。县上的"七七剧团"来了,背着行李走几十里山路,到了村上顾不上喝口水,就忙着搭台子。1944年靖边那场演出,台口挂着两盏马灯,幕布是战士们用缴获的日军床单改的,画着八路军打鬼子的画。当《兄妹开荒》的锣鼓敲响,扮演哥哥的演员扛着锄头一出场,底下的婆姨们就笑开了:"这不是咱村的虎娃吗?扮上戏装还挺像那么回事!"
最轰动的是《白毛女》。演到喜儿被地主逼得逃进深山,满头白发回来时,台下的老大娘抹起了眼泪,有个老汉气得拿旱烟袋敲板凳:"狗日的地主,比鬼子还坏!"演完戏,剧团的人来不及卸妆,就被老乡们围住问:"喜儿后来咋着了?"战士们趁机宣传减租减息政策:"乡亲们,只要跟着共产党,喜儿的苦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除了汉人的秧歌,回族和蒙古族的节目更让人开眼。定边的回民乡亲跳"踏脚舞",两个人对着踏脚,像斗鹌鹑似的又灵巧又有劲儿,围观的娃娃们跟着学,踩得土地直响。盐池的蒙古族兄弟表演摔跤,穿着镶边的皮袍,一上场就摔翻了三个汉子,惹得大伙儿直喝彩。最绝的是回汉合演的《军民鱼水情》,汉族大哥挑着新收的粮食,回族大爷牵着产奶的山羊,一起送给八路军,台上台下都喊:"团结起来打鬼子!"
四、毡房里的热炕:民族兄弟的同心酒
三边的五一节,是各民族兄弟的团圆节。定边的回民自治乡,每年五一都要把开斋节和劳动节一起过。阿訇在清真寺讲完经,就带着乡亲和汉族兄弟聚在打谷场上,桌上摆着油香、馓子和小米酒,回民大哥给汉族兄弟递油香,汉族大婶给回民姐妹送新做的布鞋。有一年,回族马老汉拉来自家的奶牛,给八路军伤员送鲜奶,伤员们感动得直敬礼,马老汉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分啥你我!"
盐池的蒙古族聚居区,把那达慕大会和生产竞赛合在一起办。草原上搭起毡房,门口挂着红蓝白三色的经幡,摔跤手们在草地上摔得尘土飞扬,射箭比赛时,蒙古族小伙儿一箭射中百步外的靶心,汉族汉子们鼓掌喊:"好样的!"最热闹的是"军民共牧"活动,战士们帮牧民接羔,牧民教战士认牧草,到了晚上,毡房里飘出奶茶香,蒙古族大爷弹着四胡唱《嘎达梅林》,汉族大嫂跟着哼陕北小调,两种调子合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边区政府还特别贴心,给回民乡亲送《古兰经》,给蒙古族兄弟送马鞍子,给各民族的娃娃们办双语学校。五一节那天,学校的孩子们排着队给八路军叔叔献花,有个回族小姑娘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叔叔打鬼子,我们学文化,长大了建设新三边!"
五、岁月里的丰碑:劳动精神代代传
如今再走进三边的乡村,滩上的老槐树还在,当年的会场变成了文化广场,宣传栏里画着新时代的劳动模范。但老辈人说,当年五一节的那股子劲儿,永远刻在三边人的骨子里。王有才大爷的孙子现在是村里的种粮大户,用着拖拉机、无人机,可他常说:"爷爷当年在盐碱滩上开荒,靠的是一股子犟劲,咱们现在搞现代化农业,更得有这股子劲!"
每年五一,定边的纪念馆里都会迎来一批批学生,听讲解员讲当年的劳动故事。有个小学生问:"为什么那时候的劳动节过得那么热闹?"讲解员说:"因为那时候的劳动,是为了让咱老百姓吃饱饭,让国家不被欺负,每一滴汗都滴在咱自己的土地上,能不热火朝天吗?"
是啊,三边分区的五一节,没有鲜花红毯,没有明星演出,有的是黄土坡上的号子声、田埂上的脚印子、窑洞里的纺车声,还有各民族兄弟手拉手的热乎劲。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记忆,就像塬上的老枣树,年年开花,岁岁结果,让我们永远记得:劳动最光荣,团结最有力,这就是咱老百姓的日子,这就是咱中国人的精神。
当五月的阳光再次洒在三边的大地上,我们仿佛又看见,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用双手撑起了一个时代的希望。他们的故事,永远在春风里流传,在人们心里活着。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