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 “最能生” 的省份,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河南。这个传统人口大省的 “人口存在感” 早已深入人心,从日常的人口流动数据到各类民生统计,河南似乎总与 “人口众多” 紧密绑定。但最新发布的 2024 年人口数据彻底颠覆了这一固有印象 ——广东以 113.3 万的年出生人口,连续 7 年稳坐中国第一生育大省宝座,更是连续 5 年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
这一数据背后,是广东与河南之间近 37 万的出生人口差距,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地级市的全年出生人口总量。即便有人质疑 “广东常住人口更多”,但数据不会说谎:2024 年末广东常住人口 1.278 亿,河南约 9800 万,两省人口基数差距并未达到足以拉开如此悬殊出生人口的程度。
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为何能成为生育意愿最强的地区?广东打破了 “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 的普遍规律,其背后藏着人口结构、政策支持与文化氛围三重合力的深层逻辑。
一、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扎堆,生育基数筑牢根基

生育的核心前提是 “有人生”,而广东最不缺的就是处于生育黄金期的年轻人。2024 年数据显示,广东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达 8484 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66.38%,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5 个多百分点,意味着每三个广东常住人口中,就有两个是具备劳动能力和生育潜力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中,既有土生土长的广东本地人,更有源源不断涌入的 “新广东人”。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对全国劳动力的吸引力从未减弱。2024 年,广东跨省净流入人口达 27 万,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的省外流入人口总量已达 2962.21 万,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总人口规模。
这些流入人口的构成极具生育潜力:主要来自广西、湖南、河南、湖北等省份,其中广西流入人口达 693.03 万,湖南达 511.67 万,河南、湖北等省份流入人口均超 200 万。他们大多是 20—40 岁的青壮年,要么是刚毕业的高校学生,要么是寻求更好发展的职场人士,在广东稳定下来后,自然进入婚恋和生育阶段。
广东 “百万英才汇南粤” 计划更是持续为生育基数注入活力。2024 年,广东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吸引了境内外 1000 多所高校近 12 万名学生报名,超千家用人单位提供超 5 万个岗位。这些留下来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构成了生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不少省份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老龄化加剧的问题,育龄人口总量逐年缩减,即便生育意愿不低,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出生人口总量。广东则凭借持续的人口流入和稳定的年轻人口结构,筑牢了生育的 “基本盘”。
二、政策托底:破解 “不敢生” 痛点,让生育意愿落地
“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 的魔咒在广东失效,核心在于当地用实打实的政策支持,把年轻人的 “生育意愿” 转化成了 “生育行动”。广东深刻洞察到,年轻人并非 “不愿生”,而是 “不敢生”,育儿成本、时间精力、职业发展等现实阻碍,才是影响生育决策的关键。
反内卷的职场环境,释放生育时间
职场内卷、工作压力大,曾让不少年轻人无暇顾及婚恋家庭。广东通过政策引导和司法建议,推动企业营造更友好的工作氛围。部分粤企率先推行 “强制下班” 制度,明确规定员工每日工作不超过 8 小时,周末原则上不加班,确需加班的需提前审批并保障补休。
深圳市宝安区更是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当地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企业开展 “妈妈岗” 线上线下公益招聘,通过 “政策解读 + 法律护航 + 岗位直推” 模式,为职场妈妈提供灵活就业机会。法院也针对性地发布司法建议,引导企业规范劳动用工,杜绝无偿加班、变相压榨等行为,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经营感情。

在广州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张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公司现在晚上七点后就关灯清场,周末很少安排加班。我和爱人终于有时间一起健身、约会,生育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这种对个人生活的尊重,让广东的年轻人不必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单选题。
完善的托育服务,解决 “没人带” 难题
“生得起,带不起” 是很多家庭的共同困扰,0—3 岁婴幼儿照护问题更是让不少父母望而却步。广东用全国领先的托育服务供给,破解了这一难题。截至 2024 年底,广东托育服务机构达 1.2 万家,托位超 60 万个,总量居全国首位。
深圳、佛山成为国家级托育试点城市,广州则打造 “一街(镇)一普惠” 模式,通过 “公建民营”“老幼共托” 等方式,让托育服务走进社区、贴近家庭。广州市越秀区更是实现 “一街一小屋” 全覆盖,20 个向日葵亲子小屋遍布全区 18 个街道,为周边家庭提供就近的照护服务和育儿指导。
这些托育机构不仅数量充足,更注重服务质量。广州构建 “医育融合” 体系,全市托育机构 “健康副园长” 签约率达 100%,为婴幼儿提供医疗、保健、营养、心理等全方位健康照护。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托育联盟的成立,更打通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通道,让托育服务更专业、更规范。
真金白银的补贴与弹性就业,减轻育儿压力
生育津贴的及时发放,为新手父母提供了经济缓冲。根据《广东省职工生育保险经办规程》,生育津贴按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顺产可享受 98 天假期的津贴,失业人员也能按参保地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领取津贴。更便利的是,广东部分地区已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 10 个工作日内即可拨付,无需经过用人单位中转。
针对职场女性的 “妈妈岗” 弹性工作模式,更是广东的创新之举。清远市推出 “妈妈岗” 小程序,妈妈们可在手机端直接对接用工单位,选择时间灵活、强度适宜的岗位。深圳市宝安区制定 “妈妈岗” 就业支持十项措施,发动 20 家企业提供 600 余个灵活岗位,涵盖家政、文化传播、美术工艺等领域,帮助 500 余名育儿妇女成功入职。
肇庆的郑雪桃在妇联帮助下获得 30 万元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扩大竹制品厂规模,带动 5000 多人就业;茂名的林常珍用同款贷款发展荔枝龙眼深加工,年产值达 2000 多万元。这些政策既保障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又让她们有时间照顾家庭,彻底打破了 “生娃就要放弃工作” 的固有认知。

三、文化包容:多元氛围加持,生育无焦虑
硬政策筑牢了生育的基础,软文化则让生育氛围更松弛。广东的生育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质,既保留着重视家庭的传统内核,又包容着多元的生育观念,让年轻人在生育这件事上没有额外的心理负担。
粤东潮汕、粤西湛江等地的传统家庭文化,为生育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汕头大学的调研团队深入潮汕乡村,发现当地独特的 “挂灯” 仪式极具代表性 —— 宗族内新增人口后,家庭会前往宗祠挂红灯笼,向祖宗引介新丁并祈求庇荫。这种仪式不仅在本地延续,即便迁到外地甚至海外的游子也会遵循,成为维系家族延续的重要纽带。
调研还发现,潮汕地区并非外界传言的 “重男轻女”,而是 “重男不轻女”,通过多生而非性别干预来保障家族传承,这种文化心理让当地生育率长期保持高位。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外出游子都会尽量返乡,全家团聚的场景强化了家庭观念,也让生育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包容的现代氛围让多元生育观念共存。这里没有 “必须生男孩”“多生才光荣” 的道德绑架,也没有过度渲染的 “生育焦虑”,反而形成了 “搞钱和生娃可以兼顾” 的独特氛围。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规划自主决定生育数量,既不会因为不生而被指责,也不会因为多生而被议论。
作为 GDP 超 14 万亿的经济大省,广东的经济实力为这种包容文化提供了底气。完善的公共服务、充足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年轻人相信,生娃不会拖垮生活质量,反而能为家庭增添幸福感。这种 “生得起、养得起、无顾虑” 的心理状态,让广东的生育意愿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广东深圳的一个社区公园里,周末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草坪上玩耍,旁边的托育中心里,保育员正带着婴幼儿做游戏;不远处的创业孵化基地,几位职场妈妈一边处理工作,一边通过手机查看孩子的实时动态。这样的画面,正是广东生育友好环境的生动写照。
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口、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容松弛的文化氛围,三者相互作用,让广东连续 7 年坐稳中国第一生育大省的位置。这里的生育故事,无关强制要求,也无关盲目跟风,而是年轻人在稳定生活、良好环境中的自主选择,是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