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人民日报发文科普预制菜;前一天,新华社刚刚写下句句见血的点评,却没提罗永浩,没提西贝。
可字里行间,仿佛是一场没有点名的“站台”。
起初罗永浩只是“说句实话”。
在微博评价:“西贝全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
就这话,引爆了贾国龙的“雷管”情绪。
非要状告罗永浩。
一看舆论风向不对,转身又开始对大众道歉。
可他偏偏在行业群怒骂罗永浩“网络黑社会”、“黑嘴””。
原本一场消费吐槽,很快演变成“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
西贝身后迅速站起一堆“盟军”:半山腰云南菜、巴奴火锅、叮叮懒人菜等餐饮品牌齐刷刷发声,控诉平台算法压榨、消费者认知扭曲。
一边说“我们很苦”,一边狠狠指向那个说话太直接的男人——罗永浩。
说白了,他们不是在反对一个人,而是在围剿一个敢于撕破窗户纸的“麻烦制造者”。
可惜,罗永浩,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角色。
在直播间,罗永浩“直球警告”:
“我如果用打西门子的力度来打西贝,他肯定承受不住。”
这不是夸张。
这是过往经验的冷峻总结。
2011年,他和西门子干过。
因为家中冰箱门关不上,售后拖沓无果,罗永浩在西门子总部怒砸三台冰箱。两个月后,他又搞了场发布会,继续砸。
最终,西门子不得不承认问题,市值一度蒸发上亿。
这件事,被写进教科书,也写进无数品牌公关人的噩梦里。
2014年,他和王自如对峙三个小时,全程逻辑拉满,一句“你不专业你别瞎评论”直接封神。
这一次,他直言贾国龙“脑子有问题”,并公开征集证据。
“辩论我可以面对面,别嘴硬。”
弹幕笑疯了。
可这不是笑话,这是开战。
对一个内容平台头部主播来说,言论就是子弹;对一个餐饮品牌来说,信任就是命根。
这场战,打的是舆论的穿透力,也是品牌底牌的曝光度。
而问题是,西贝的底牌,实在太不堪看。
首先是定价。
谁在为西贝买单?
答案是:爸妈。
那群为了孩子不惜花钱、拒绝垃圾食品的中产父母。
肯德基、麦当劳不放心,那就去西贝。
毕竟,人设是:现做、干净、健康、新鲜。
可现在呢?
西贝儿童套餐,吃到的是长达两年冷冻期的肉,网友讽刺:“这肉年纪比我孩子还大。”
不仅如此,后厨爆出问题:最廉价的转基因元宝大豆油被拉到前台,而厨师长居然说“员工餐才使用”。
再加上“十几名厨师里拿不出五本厨师证”的传闻,网友总结:西贝不是没有厨师,而是微波炉够用。
“九炉提督”,一语封神。
这不是消费体验崩塌,这是品牌信用塌方。
最刺痛的是: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你在骗我。
我奔的是现做而去,你端的是冷冻翻热,你还卖得比楼下兰州拉面贵十倍?
一句话总结西贝的模式:
材料用最差的,价格收最高的,宰的不是羊,是顾客。
反观“围剿者阵营”。
信良记董事长更是火力全开,悬赏20万,要找出一家完全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的连锁品牌。
看似有理,其实偷换概念。
没人要求你回到“鸡现杀、猪现宰”的时代。
但你打着“现炒”的旗号卖冷冻料理包,还卖出“高端价”,那就不是效率问题,是诚信问题。
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了,价格却升了——
消费者是傻子吗?
你说你被平台逼着做预制菜,结果利润反而更高,品控更松,责任更小,谁信?
这些品牌正在试图让消费者接受一个“新常态”:预制菜不是恶魔,而是进步。
可惜,时代变了,信息透明,消费者更聪明了。
这年头,主打一个:我不怕你穷做,我就怕你装。
而在这场集体自证清白的喧嚣中,真正赢得信任的,反而是那些“小店”。
越来越多街边餐馆开始后厨直播。
从洗菜切菜到起锅装盘,一镜到底,实打实的“透明厨房”。
你说你现炒,他给你直播间看。
你说你不用预制,他给你食材验收单。
没有大片宣传语,没有公关稿——
就一个态度:“我们真的在做菜。”
在“你连我是不是在做饭都得怀疑”的餐饮时代,这份老实,就已经赢了。
而此时的罗永浩,正在成为“预制菜界的灰骑士”。
他骂得狠,却站在了消费者那边。
新华社的这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像不像是对他口吐真言的间接回响?
人民日报说——“预制菜标准模糊、定义与消费者理解存在鸿沟”。最后话锋一转:透明化,才是出路。没有点名,没有@罗永浩。
但每一句话,都像是代笔。
这,就是最精妙的“暗挺”。
别误会,官媒不是支持谁,也不是打谁。
他们只是站在“知情权”这边,站在“别忽悠用户”这边。
而恰恰是,罗永浩也是站在这里。
他不是反对预制菜。
他反对的是一边喊“手工”,一边拎料理包;一边卖情怀,一边搞批量。
他反对的是“用最差的食材卖出最高的价格”;是“自己活得像模像样,却把顾客当做猪养”。
他反对的是你把“预制”藏得像“原罪”,又要高喊“现炒、现做”的口号。
这才是双标。
这才是黑嘴。
不是罗永浩,是你自己。
其实贾国龙有的是机会自救。
一开始就坦率承认有部分使用预制,并详细标注产品种类,消费者未必会揪着不放。
哪怕是道歉的时候诚恳一点,别阴阳怪气,也能平息大部分怒火。
可惜,他选了一条最拧巴的路:
边道歉,边发飙;
边否认,边挑衅。
一句“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看上去是维护品牌,其实是把所有打工人架上火。
说到底,吃饭,是件私人的事。
消费者吃的不只是热量,不只是口味。
吃的是一种信任,一种体面,一种“我花的钱,不被当成傻子”的尊重。
你伤的是口碑,更是这点“尊重感”。
一旦被打破,再香的馒头,也不香了。
说到底,预制菜不是原罪。
原罪,是欺骗。
消费者没那么不近人情,预制菜贵点、方便点,他们不是不能接受。
但你不能用它装现炒,还卖个顶配价。
你不能靠它攫取暴利,还标榜情怀、自然、匠人精神。
你不能把它当作行业常态,还不让人质疑、不让人说真话。
如果连“说实话”都要被打成“网络黑社会”,那这行业,怕是活在真空里太久了。
这一次,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表态,是一次重锤。
不是锤人,是提醒。
预制菜要走得远,就必须阳光、透明、有选择。
而不是藏着掖着,骗着绕着,把消费者当猴耍。
讲真,这次贾国龙不是输在罗永浩嘴上。
是输在自己心里——
他把顾客当敌人,把批评当羞辱。
可他忘了:
“你可以做预制菜,但不能预制我对你的信任。”
信任这玩意,一旦碎了——
你就真不是在做饭了,你是在做梦。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