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江西一老人到公社,被调查人员告知:你叔叔是秋收起义总指挥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977年,卢定义因为“地主分子”的身份,被公社召见。

他心里紧张,觉得自己可能会再度面临批斗,结果,调查组拿出一张泛黄的合影,告诉他。

年仅22岁就牺牲的幺叔卢德铭,曾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毛主席曾痛惜“还我卢德铭”。

地主分子的意外召见:1977年的公社调查

卢定义是在广播里听到自己名字的。

“双石铺村卢定义,明天上午八点,去公社办公室,有事。”

声音冷,像钉子。重复三遍,没解释,没由头。

他是“成分不好”的,解放前家里种田带长工,解放后贴了“地主”标签,土改时差点打断腿,这些年低头过日子,没招谁,没惹谁。

第二天一早,他照样穿旧布衣,步子沉,进了公社办公楼,楼道里冷,墙皮剥落。

办公室门没关,三个干部坐在里面,桌上摊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你认识这个人不?”

照片纸边翘起,显影褪了,背景模糊,是二十多年前的军装合影,他一眼看见了那双眼睛,冷峻,熟悉。

他愣住,“这……像是我幺叔。”声音轻得像说给自己听。

“叫什么名字?”

“卢德铭。”

三人对视了一眼,有人点头。

“你叔叔,1927年牺牲,秋收起义总指挥。”

卢定义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你们搞错了吧,他牺牲了?他是当官的?”他声音发虚,像在躲过一个陷阱。

“你没听错,他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团团长,后来是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时22岁,毛主席亲口说:‘还我卢德铭!’”

空气忽然沉下来。

办公室外,有人推门,一个老干部低声说,“照片你带走,我们是省里来查这段历史的,你是目前唯一的亲属线索。”

他想起母亲说过:“你幺叔小时候,一天看完一本书,拿根棍子练骑马。”

没人说话,他们都知道,这个名字不该这么晚才被说出来。

卢德铭的革命生涯:从黄埔才俊到秋收总指挥

1915年,卢德铭刚满十岁,家在四川宜宾僻村,父亲早亡,家中读书无门,但他不甘种田,从不服命。

1919年,他跟人跑去长沙,想考军校,结果赶晚了,错过了考试。

军校门口人散尽,他站了一天。门卫问:“干啥的?”

他说:“来当兵。”

“晚了。”

他不走,拎着布包坐在石阶,几天后,有人出来叫他进去,说有个人要见他。

孙中山。

黄埔军校创始人之一,当时正物色有志青年,听说门口有个四川小伙守了三天,说“来当兵是为打军阀,不是混口饭吃”,孙中山让人带进来。

问:“读过书吗?”

“《左传》《孙子兵法》都看过。”

“认得字?”

“认得,也写得。”

第二天,他成了特招生。

这是黄埔军校少数没有参加正规考试就被录取的人。

1924年毕业,分入叶挺独立团。那时军中上下,年纪最大的不过三十,最年轻的才十八,战事频频,火车上睡觉都不脱军装。

1926年北伐,他任营长,带兵打贺胜桥,冲进武昌,叶挺在日记中写:“卢德铭行军沉着,进攻有章,战斗时我听他而非他听我。”

那年,他二十一岁。

一次攻城后,他给战士分干粮,自己啃硬饼干,他不喝酒,常抽陈年旱烟,烟斗是竹节做的,黑漆斑斑。

他说:士兵能吃苦,我也要能吃苦;我不比他们多一颗子弹。

1927年,风向变了,蒋介石“清党”,革命军分裂,卢德铭随叶挺脱离,投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他任起义军总指挥,带警卫团和农民自卫军,从湘赣边境一路向南,计划攻打长沙。

路上战斗激烈,兵力悬殊,他找毛泽东谈话,说:“不能硬拼,长沙城墙太厚,民心未固。”

毛同意,转兵井冈山,文家市会议决定撤出主攻方向,往山区转移,卢德铭负责断后。

9月15日,赣西芦溪山口岩遭伏击,他骑白马,身中两弹。

他没掉下马,喊着“掩护撤退”,最后倒在岩下。

有人回来收尸,已无法分辨是弹痕还是碎石伤,他22岁,没留下一封信。

身份确认的艰难:照片、回忆与历史拼图

南京,1982年,黄埔军校旧档案室,纸箱开口,卷宗发霉。

有人从一沓泛黄资料里,翻出一张合影,背后写:“1924年 黄埔第一期 结业照。”

前排坐着孙中山、蒋介石,旁边一排青年军官,站位整齐,神情各异。

第三排右数第二人,眉眼深,佩枪斜挂,神情冷静,无名,没人认出他是谁。

照片被送去军史馆,有人提到:“是不是卢德铭?”但没人确认。

他死得早,没留下标准像。

后来,照片辗转送到北京,老兵聂荣臻、周士第看过,两人沉默很久,说:“像是他,那个总不说话的四川小子。”

但还不够,证据太少。

1983年,江西萍乡,有人找到一个老兵,周仁榜,87岁,住在旧县医院宿舍,他耳朵背,说话慢。

“你是1927年秋收起义那一支的吗?”

他点头。

“你还记得卢德铭吗?”

他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好几分钟,问:“他是不是骑白马的?穿短靴?腿上有血?”

调查员回答:“是。”

周仁榜说:“我给他埋的。”

场面安静。

“我们打仗退到山口岩,他带三十来人殿后,敌人从三面包过来。他中两枪,没叫一声,后来他倒了,我拉他,拉不动,血从马背上流下来,我们用破门板抬的,一路往山里走,把他埋在一个石坑边。”

他指着照片:“这就是他。”

调查员递过去第二张放大照片,周仁榜用放大镜看了两分钟,说:“他左眼下有颗痣,我们住一个屋,天天见面。”

痣的位置,被确认。

同年,调查小组赶往四川自贡,再找卢定义。

他年纪大了,眼不好,但看到照片,马上指出:“这刀,是我们家传下来的,镶红木柄,他从小就喜欢挂着。”

又说:“我娘常说,他戴眼镜,不是近视,是为了看得更准。眼镜上有划痕,是跑步时摔的。”

他们还找出一封家书,信里写:

“我在长沙,今晨闻贺胜桥收复,喜极泪下,吾愿马革裹尸,勿念。”

落款:“德铭。”

字体刚硬,像是刻出来的,三处确认:合影、痣、信,身份坐实。

这是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死时22岁,后人至今无墓碑无像,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军籍编号。

牺牲与纪念:从无名烈士到历史丰碑

1977年,萍乡县政府批了一块地,在芦溪山口岩修纪念碑。

碑基下掺了当年掩埋卢德铭的泥土,没有遗体,只剩一块岩石和几棵歪斜的小树。

碑文刻:“秋收义士 卢德铭 烈士。”

刻碑那天下雨,有人拿伞,有人跪着摆花,没人说话。

这位总指挥,第一次被写进公共记忆。

1980年,卢德铭名字入选江西省英烈榜,排在第三十位,1983年,他的档案被重新整理,归入八一档案馆,编号:烈-027。

2009年,国家发布“新中国成立前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他名字列于第22位,排在叶挺之后,林祥谦之前。

名字排上来了,但照片依旧模糊。

卢定义晚年,在自贡市讲过一次话,说到幺叔,声音哽着,他说:“以前我们家孩子都不敢提他的名字,怕犯事,现在可以说,他是好人。”

那年,自贡市决定建一所中学,命名“德铭中学”。

塑像由黄铜铸成,高1.8米,军帽正,眼神冷,右手执鞭,左手按刀,底座刻着一句话:

给我三个师,也换不回卢德铭。——毛泽东

没人知道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的,但在不少红军回忆录里,反复提起这段对话。

后来有人写文章质疑:“没有文件证据,是否该立像?”

有人回应:“不立像,他就是无名之人。”

他牺牲时没人拍照,没人收尸,没人立碑,他活着没得过奖,死了没留骨灰。

他只留下一个故事:断后时中两弹,没下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历史   秋收起义   总指挥   江西   公社   叔叔   人员   照片   黄埔军校   山口   长沙   自贡市   牺牲   萍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