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一个发光冰箱贴,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尊重的大讨论。蝠桃瓶曾流落海外,如今却以台灯造型文创登场。网友炸锅,馆方回应也陷入争议风暴,这事没完。
发光效果不错,网友却笑不出来。文创设计里,蝠桃瓶变成了能发光的冰箱贴和台灯,底部开孔,一按亮灯。视觉上挺吸睛,象征上就说不过去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当年外国人把国宝改成台灯的那个“伤疤”吗?
蝠桃瓶不是普通瓶子,它是真文物,有故事也有痛点。清朝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雍正粉彩瓷,满瓶蝙蝠和寿桃,是当年的吉祥物。可惜,战乱让它漂洋过海,几经易手,一度真被当成台灯摆在洋人客厅。连底座都被塞上狗粪沙泥防震,像扔破烂一样对待。
2002年拍卖,张永珍花重金抢回,2004年捐给上海博物馆。这段历史在展厅有写,官网也公开。馆里一向以蝠桃瓶为骄傲文物,细心修复,妥善展示。但没想到,2024年夏天,它摇身一变,成了博物馆的“文创主角”。
发光冰箱贴、底部打孔、模拟发光灯效,乍一看像个有创意的纪念品,细看却像“复刻侮辱”。网友一条吐槽视频把它推上热搜:“蝠桃瓶苦难史,被做成了夜灯玩笑。”还有人说:“就差把圆明园做成积木了。”
公众并不反对文创。手机壳、雨伞、T恤,谁不喜欢买点有文化味的小物件?但一旦触碰“国宝受辱”的情绪点,火苗就压不住。有人调侃:“这是用羞辱历史的方式纪念历史?”还有人写道:“这不是文创,是文化消费主义的反噬。”
情绪失控了,质疑声也向更深层蔓延:谁批准的设计?有没有调研?有没有过专业审查?有没有把这瓶子的流浪史放眼里?冰箱贴只是导火索,炸开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文创底线在哪儿?
网友喊着要“下架”、“道歉”,还有人冲到现场问馆员,想拍视频记录被投诉的全过程。有人专门翻出了蝠桃瓶的历史文章,截图中明确提到“曾被洋人当台灯摆”,与这次设计的雷同令人惊讶。明知历史的痛点,为啥还往那戳?
设计者的初衷没人知道,可能是想“点亮文化”,也可能是想玩个巧思。但现在不是说创意的时候,是解释责任的时候。这口锅,谁来背?
面对满屏质疑,上海博物馆在沉默一天后终于发声。一句“已接到反馈,正在处理”,像一瓢水泼在热油上,不仅没灭火,还点着了“第二轮火”。网友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啥叫处理?处理啥?到底谁批的?”
官方口径很谨慎,说已经接到大量电话和邮件,馆方高度重视,目前已报告上级单位,会进一步讨论并处理。这一回应的关键词都很熟:高度重视、正面回应、妥善处理。但熟归熟,这时候说这些话,只会让人觉得是“打太极”。
工作人员也陷入被动。有记者联系博物馆,得到的答案是:“不确定是不是我们馆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这就更让人迷糊了——不确定?那到底是谁做的?外包?合作?授权?都说不清楚?那管理在哪儿?
这场风波让人意识到一个问题:文创不是商品这么简单,它牵动的是文化记忆、民族情绪、历史尊严。不是所有文物都适合娱乐化处理。尤其像蝠桃瓶这种有痛感、有创伤、有归国故事的文物,处理不当,就是踩雷。
更复杂的是,这类文创背后往往牵涉多方:文旅公司、设计机构、电商渠道、知识产权管理、博物馆文创部……每个环节都可能“拍脑袋”,最后真正承担责任的反而缺位。正因为这样,才让公众焦虑:谁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样的事?
部分媒体评论开始点名,“不能拿苦难文物做亮灯实验”,并将此类行为与“文化贬值”挂钩。评论员说:“文化自信不等于历史娱乐。”还有文章直接写道:“这不是讲好中国故事,是改写中国故事。”
上海博物馆本身是一家极具专业性的机构,有过许多文创佳作,备受认可。此次风波,是一次意外?还是管控出了问题?公众需要答案,而不是一纸“处理中”的回复。
更有人提出:这次事件提醒了全国博物馆,文创开发要设一道“文化审核线”。不只是好不好卖,而是该不该做。蝠桃瓶的痛点不是设计,而是背景;不是台灯造型,而是那段历史。
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继续卖,而是要不要彻底停。更不是一个产品的事,而是一次文化风暴。灯光亮了,影子也跟着放大。这次,不是网友小题大做,是文创做得太过火了。
事发后第四天,蝠桃瓶冰箱贴已从所有官方渠道下架。售卖页面消失,文创区货架清空,连上海博物馆的公众号也没有再提这款产品。一切仿佛没发生过。但评论区还在热,网络话题未散,争议远没结束。
公众的质疑没那么容易被一句“反馈处理中”打发。舆论开始转向更根本的问题:谁来为文创把关?博物馆到底有没有对合作方设下明确标准?“创新”是不是可以凌驾在历史记忆之上?
上海博物馆没有回避。在回应媒体时确认:确有观众反映冰箱贴设计不妥,馆方已收到反馈,正积极调查文创授权及审查流程,承诺“如果处理好了会公布”。虽然这话听起来模糊,但至少给出了回应。
但网友不满足。媒体评论接连跟进。《中国新闻网》发文直言:“文创设计不能无视历史的疼点。”文章提到,文创产品既是文化传播者,也是价值观输出者,不能只顾“好看”“好卖”,忘了“敬畏”。
评论还指出,公众对蝠桃瓶有情感投射,原因在于它承载了太多历史沉积——不仅是艺术孤品,更是屈辱与回归的象征。一件被当灯泡用的瓷器,最终回归国家博物馆,是一次“文化翻身”。如果文创产品又将其“复原”成灯,就像把伤疤画上腮红,再递出去兜售,这不是致敬,是讽刺。
文博圈也有学者发声。上海大学一位博物馆学研究员认为,此事虽属偶发,但暴露出国内不少博物馆在文创授权、流程管理、价值筛选上的系统性空缺。很多馆把文创外包,交由第三方设计运营,仅保留最终“查验权”,导致“审不审”全看执行人良心。
而很多文创公司缺少文化深度,设计思路只盯销量、不管含义,用“年轻化”“可爱风”包装文物,连基本历史都未研究清楚。产品表面像文物,骨子里却是流水线商品。一旦牵涉敏感史实,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这类问题并非蝠桃瓶首例。此前,北京某博物馆推出“断头俑钥匙扣”,陕西某博物馆上架“兵马俑玩偶娃娃”,都曾被批“过度娱乐化”“消费苦难感”。每次事件都引发反思,但整改后的制度变化却很有限。
这次蝠桃瓶事件更特殊在于,它不只是“审美翻车”,而是直接触碰历史记忆的底线。它提醒所有文化机构,面对历史不能轻浮,面对公众不能敷衍。观众之所以反应剧烈,是在告诉设计者:我们没忘。
最后,蝠桃瓶这次成为公共话题主角,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件瓷器。以前它静静站在展柜里,只有讲解员会说一句“它曾被人当灯泡”。现在,全国都知道它回国的曲折、曾经的羞辱、如今的争议。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另类路径。
蝠桃瓶还在展柜里,但很多人看它的目光已经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精美瓷器,而是一个有过去、有情绪、有争议的文化载体。
不是每一件文物都能变成商品,不是每一段历史都适合娱乐加工。文化产品可以有趣,但得有分寸;可以创新,但不能失忆。
这就是蝠桃瓶给出的答案。
蝠桃瓶事件爆发后,一股反思潮也在文博圈蔓延开来。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整个文创体系的一次警告。它提醒所有文化机构,一个不起眼的设计细节,就可能触发一场信任危机。
过去几年,中国博物馆文创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从胶带到口红,从帆布袋到盲盒,每一件都被赋予文化意义,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文创成了新的收入来源,也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出口。
但热潮之下,也潜藏着焦虑。文创项目开始越来越多外包,审查机制模糊,授权流程繁琐,甚至一些博物馆对产品上线几乎不设门槛。这次蝠桃瓶风波里,馆方工作人员就坦言“是否馆方自主开发还需核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流程本身就存在不透明、不统一的问题。
文物本是“沉默”的,需要专业人士为它发声、赋义。但当文物变成商品时,谁来界定其表达是否得当?又是谁来判断哪些元素能碰,哪些不该碰?博物馆不是广告公司,文创也不是随便贴个瓶子的图案就能叫文化传承。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类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一个馆。今天是蝠桃瓶,明天可能就是另一件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文物。一旦被“文创娱乐化”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形象,也可能直接伤害公众信任。一场危机如果不能被清晰应对,就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公共负资产”。
公众也越来越清醒。如今的消费者不再只看颜值,更关注产品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感投射。一个细节不合适,可能引发抵制;一个解释不到位,可能引发雪崩。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常态,也是文博机构的新压力。
上海博物馆此次事件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即便拥有丰富的馆藏、专业的运营,也依然难以避免疏漏。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机制问题:如何确保每一件文创产品背后,都有足够的历史敬畏和文化把关?如何确保市场需求不吞噬文化价值?这是眼下最迫切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蝠桃瓶“点亮”的不是文创灵感,而是警示灯。是对整个行业敲响的警钟,也是一次集体自省的机会。公众的愤怒未必是恶意,而是对文化表达的真切关心。文物不只是展品,更是民族情绪的承载体。
如果文创只是复制与卖货,那失去的就不仅是尊重,还有文化本身的意义。这瓶子发了光,照出的不是创意,而是隐患。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