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土豆和番茄,你脑子里蹦出来的是什么?
那个经典的红红黄黄配色?番茄土豆炖牛肉?薯条蘸番茄酱?一把番茄味薯片?
毕竟,我们连小时候学单词都是Potato和Tomato一起学。
它们怎么看都是“平辈”。
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番茄是土豆的妈,你是不是得愣半天?
最近,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顶刊《细胞》(Cell)正式公布了这一颠覆性发现,在学界和吃货界掀起不小的波澜。
01认识餐桌上的“茄科家族”
东北名菜“地三鲜”,其实就是一盘茄科家族的团圆饭——土豆、茄子、青椒,全都来自同一家族:茄科(Solanaceae)。
当然,番茄也榜上有名。毕竟它和茄子、辣椒一样,外表顶个小帽子,肚子里塞满籽。
唯一有点“另类”的,是土豆:人家真正吃的不是果实,而是埋在地下的块茎。不过别忘了,土豆的果实长得也和番茄差不多。
那么,土豆到底和谁关系最近?
答案显然不是辣椒(不属于茄属),也不是茄子(老家在印度,和来自美洲的土豆根本不是一个户口本)。
反倒是番茄——同样出身美洲、同样长羽状复叶和成串的花,简直是失散多年的亲人。
生物学家在对大量茄科植物的遗传信息进行进化分析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土豆的“近亲”就是番茄。
难怪它们总是默契地同框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02揭开土豆身世之谜
问题来了:番茄没有块茎啊!土豆的块茎是怎么冒出来的?
先看一下土豆是怎么长“块”的:它的基部会伸出一些地下茎,顶端膨大、囤积营养,最终变成我们吃的土豆。
于是,科学家有了一个合理的猜想:马铃薯先演化出地下茎,再从地下茎上演化出块茎。
而在茄属植物中,除了马铃薯以外,只有一个叫做类马铃薯(Etuberosum,3种)的类群
也会长地下茎。
但它们的茎顶不会膨大成块茎,而是像竹笋一样钻出地面,长成新的枝叶。
抱着这个想法,科学家把土豆、番茄和类马铃薯的基因组全都测了一遍,结果谜底揭晓:
土豆是杂交起源的!妈妈是番茄,爸爸是类马铃薯!
而且块茎相关的基因,还真是父母双方各有贡献:
• 来自番茄的基因(如 GI、SP6A、LFS),
• 来自类马铃薯的基因(如 PHYB、IT1、TCP),
• 甚至还有“父母合体”的嵌合基因(DRN、CLF)。
我们今天餐桌上的土豆,是它爹妈强强联手的“新品种”,硬生生造出了这个全新的器官。
难怪有个说法是,世界不是一棵大树(北欧神话),而是马铃薯这样的块茎连接而成。
03“进击”的土豆进化史
根据分子进化研究,土豆进化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 1300~1400万年前,番茄和类马铃薯分道扬镳;
• 800~900万年前,两者杂交,出现了“初代土豆”。
问题是,“初代土豆”一开始可能没什么生育能力。
幸好它有块茎——不仅能储存养分,还能发芽复制自己,相当于给自己加了一条命。
大约6~10百万年前,巍峨的安第斯山脉拔地而起,纵贯南美洲西部,把这里变成了寒冷、干旱的高原地带。
对于适应了温和湿润气候的番茄和类马铃薯来说,这是禁区。
但对“新物种”土豆来说却是绝佳生存场所:
其一,地下的块茎储存了大量的营养和水分,能抗旱、能过冬,等到条件适合时再发芽;
其二,块茎萌芽还能靠种子繁殖,保持遗传多样性。同时植株产生更多的块茎,复制自身。
既能块茎繁殖,又能种子繁殖,是土豆生存演化的法宝。
凭借这套“双保险”,土豆一路开疆扩土,从南美的高山草甸到美国南部,迅速扎下根来。
后面,土豆物种数量也暴增到 107个,块茎形态千奇百怪,远远甩开了它“17种番茄妈妈”和“3种类马铃薯爸爸”。
数千年前,生活在的的喀喀湖畔的印加人,第一次把土豆带上了餐桌。从此,它从安第斯梯田走向全世界,成了欧洲人的口粮,也成了我们今天饭桌上的主角。
所以,当你端起一碗番茄炖土豆时。别忘了,这是另一重意义的的“母子相会”。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原汤化原食。
(资料参考:上海自然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