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的故宫一月两淹,排水系统是古人没做好,还是现代没跟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紫禁城,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历经六百多年,见证了数不尽的历史变迁。

这座被誉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却连遭两次暴雨侵袭,宫内积水严重。

看着社交媒体上那些故宫广场变"故宫湖"的照片,不少人疑惑:难道古人建造的排水系统有缺陷?还是我们现代人的维护没跟上呢?

暴雨之下的故宫

站在故宫的角楼向下望,雨水汇成小溪,顺着石阶奔流而下。曾经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如今竟在一场暴雨后变成了"紫禁湖"。

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最近一个月内连续两场暴雨,导致故宫多处出现严重积水。

宫墙脚下,那些雕刻精美的龙头排水口,本该张口喷水,宣泄院内雨水。

可如今,不少龙头像是得了重感冒,只有微弱的水流淌出,甚至有些完全"哑"了声。


专业人士排查后发现,故宫内部长达34公里的地下排水沟中,竟有11公里已经严重堵塞。而1142个龙头排水口中,87个被各种垃圾堵得水流不畅。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故宫工作人员清理排水沟时,挖出了令人瞠目的现代"宝藏":

奶茶杯、塑料袋、甚至婴儿尿不湿,这些与紫禁城格格不入的现代产物,牢牢地卡在了古代工匠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中。


更让人心痛的是,被奉为国宝的紫禁城地面,如今已经被游客踩踏得光滑如镜。

数据显示,故宫年接待游客高达19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5万人在这里参观。这意味着故宫的每一块砖石,每天要承受大约500次的踩踏。

原本粗糙的砖面被磨平后,失去了渗水能力,雨水无法及时下渗,只能在地面形成积水。

一座会"呼吸"的紫禁城

翻开历史,故宫的建造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完成的。

永乐年间,紫禁城的设计者们采用了"中高四低"的布局原则,整个宫殿群中心区域略高,四周渐低,自然形成一个排水的坡度。

故宫的台基更是令人惊叹的杰作。

工匠们用十五层青砖砌成台基,每一块砖都经过精心砍磨,砖与砖之间几乎看不到缝隙。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承载宫殿的重量,还能让雨水自然渗透。


更令人惊叹的是紫禁城的地下世界。在看不见的地方,纵横交错的暗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排水网络。

这些暗沟底部还特意铺设了豆渣石,这种多孔的石材能够过滤杂质,防止沟渠堵塞。

而那些龙头形状的排水口,不仅是实用的排水设施,更是宫殿的装饰点缀,将功能性与美学完美结合。

明清两代,皇家还建立了系统化的维护机制。


每年春季,宫廷中的专职人员都会对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

一旦遇到暴雨天气,还会有专人实时监测雨情,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积水问题。

这种制度化的维护,确保了紫禁城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够有效应对雨水的挑战。

古代工匠的智慧不仅在于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更在于让这座宫殿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的存在。

他们创造的不是一座僵硬的建筑,而是一个会"呼吸"的有机整体。

现代都市的"硬化"之痛

北京曾是一座"海绵城市"。老北京人记得,过去的胡同和四合院,大多是土路和青砖铺就,雨水落下来能够迅速渗入地下。

可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路面硬化改造。

柏油马路代替了土路,水泥人行道取代了青砖路面。到2020年,北京城区不透水地面的比例已经超过76%。

这意味着,当雨水落到地面上时,大部分都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只能沿着地表流动,最终汇入市政排水系统。


而故宫作为北京城的中心,自然无法独善其身。环绕着它的现代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泥盆地,暴雨时产生的大量地表径流最终都会影响到故宫的排水负担。

更雪上加霜的是,2000年后北京地铁建设的密集开展。

特别是4号线和8号线等地铁线路的建设,使用盾构施工技术进行地下挖掘时,不可避免地抽取了大量地下水。

这导致了地面不同程度的沉降,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排水结构。


城市地面的沉降不是均匀的,有些地方沉降几厘米,有些地方可能沉降十几厘米。

这种不均匀的沉降,让原本精心设计的排水坡度发生了改变,雨水不再按照设计路线流动,而是在低洼处形成积水。

专家们发现,故宫周边地区在过去二十年中,平均沉降了约8厘米。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对于精密设计的古代排水系统来说,已经足以造成严重影响。

原本顺畅的排水通道,可能因为地面沉降而出现"逆坡",雨水无法顺利排出。

保护与开放的两难困境

故宫的积水问题,实际上是文物保护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如何在保护文物原真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物保护领域有一个重要原则——"最小干预原则"。这意味着,在保护文物时,应尽量减少对原有结构和材料的改动,保持文物的原真性。

但这一原则与现代城市建设追求的"功能最大化"理念存在根本冲突。

当故宫的排水系统出现问题时,修复工作面临两难选择。


一方面,按照现代标准重建排水系统可能会破坏文物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完全按照古法修复又可能无法满足现代防洪排涝的需求。

同样的矛盾也体现在游客管理上。

限制游客数量可以减少对故宫地面的磨损,但又与故宫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职责相冲突。

2019年,故宫曾尝试将日接待量上限从8万人次下调至5万人次,但在高峰期仍显得捉襟见肘。


更棘手的是维护问题。古代皇宫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疏通。

而今天的故宫博物院虽然有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古建筑群,人力和资源仍显不足。

我们不禁要问: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古人的智慧?那些被我们视为"落后"的传统技术,是否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加适应自然,更加可持续?


《——【·结语·】——》

故宫的积水问题远不只是一个排水技术的问题,它也是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古人的智慧并未过时,只是我们改变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面对这座凝结着中华文明精华的瑰宝,我们需要更多的敬畏和智慧,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信息来源:

北京文物保护研究院《故宫古建筑群排水系统研究报告》(202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区地面沉降与古建筑保护关系调查》(2024)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部《紫禁城排水系统历史变迁研究》(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历史   故宫   古人   多年   排水系统   紫禁城   雨水   积水   地面   宫殿   暴雨   北京   真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