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8日,一条“第28届国际模特大赛广东赛区冠军”的视频在抖音、微博上火了。
视频里的冠军选手,和大家印象里的模特不太一样,这段视频很快被转发上万次,相关话题一下冲上了本地热搜。
网友的评论里全是疑问和调侃,有人说“这是选美还是选关系户?”,也有人直接问“评委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原本只是个地区性比赛,就因为这个有争议的冠军,成了全国网友都在讨论的事。
这个引全网群嘲的冠军到底长什么样子?
事情得从11月16日的颁奖现场说起。

那天比赛场地设在一个酒店宴会厅,来的大多是选手家属和本地媒体,大家都等着看冠军揭晓。
当主持人念出“女模组冠军是15号选手”时,15号选手笑着走上台。
可她刚站定,台下就安静了几秒,接着就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有现场观众说,当时旁边好几个人都掏出手机开始录像,大家都觉得“不对劲”。
信息来源:一身赘肉成选美冠军,真的只是颁奖“乌龙”?

15号选手身形偏丰腴,走台步的时候看着有点紧张,和其他模特比起来,确实少了点专业感。
台下有人忍不住说“是不是念错号了?”,还有人直接喊“这不对吧”,现场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主持人只好匆匆走完流程,把颁奖环节结束了。
这些现场视频后来被传到网上,成了引发争议的导火索。

观众本来是来看专业比赛的,结果看到这样的冠军,心里肯定有落差,质疑声自然就起来了。
视频火了之后,网友们开始扒这个比赛的细节,越扒越发现问题不少。
有网友查到,比赛宣传页上写了好几个联合主办单位,但联系其中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后,对方说“只是挂了个名,没参与任何组织工作”。

这种“挂名主办”的情况,让大家更怀疑比赛的正规性。
评委的问题也被扒了出来。有现场观众说,比赛时评委们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交头接耳,根本没认真看选手表演。
信息来源:冠军能买、授权能卖?选美比赛屡出闹剧,揭开“美丽生意”内幕

更离谱的是,一位曾拿过全国模特赛季军的评委,11月18日直接在社交平台发文:“我没参与任何评选,连评分表都没见过”。
这条动态很快被删除,但截图已经在网上传开了。
面对这么多质疑,主办方11月18日只发了一条模糊的声明,说“正在核实,会给大家答复”,但没说具体时间。

这种态度彻底惹火了网友,评论区全是催更的,大家都要一个明确的说法。
本来一场普通的比赛,就因为主办方的敷衍,口碑彻底崩了。
大家不仅质疑这个比赛,连带着对其他选美赛事也开始不信任,有人说“现在的选美都是看关系,没什么意思”。

在舆论压力下,11月19日下午,大赛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通过南方都市报回应了这件事,算是揭开了谜底。
罗云琦说,这是个乌龙事件。15号选手其实是“太太组”的冠军,不是女模组的。
因为工作人员拿错了证书和奖杯,才把两个组别的冠军搞混了,女模组真正的冠军,是37号选手。

对于网上说15号“带资进组”的传言,罗云琦否认了,说15号是凭实力拿的太太组冠军,组委会已经给她道歉,还补寄了正确的证书。
不过这个回应又引发了新疑问,有网友问“太太组是什么?比赛前怎么没提过?”
随后组委会放出了37号冠军的照片和信息,照片里的37号身材高挑,气质也很专业,网友看了都说“这才是模特该有的样子”。

但大家的疑问没完全消除,有网友发现,37号自己发的奖杯上写的是“平面组冠军”,和组委会说的“女模组冠军”对不上。
还有人要求组委会公开评分表和比赛录像,证明评选没问题。
除了冠军发错,这个比赛的其他问题也被陆续扒出来,根本不是“一个工作人员失误”就能解释的。

首先是承办公司的问题,查企业信息能看到,这次比赛的承办方成立才8个月,注册资本只有10万,平时主要卖电子产品,和模特赛事八竿子打不着。
网友们都纳闷,这么一家没经验的公司,怎么能拿到比赛的承办权。
评分规则也一直是模糊的,参赛选手说,比赛前没人告诉他们具体评分标准,不知道是看身材、看台风,还是看其他方面。

这种情况下,选手比得糊涂,观众看得也糊涂,结果自然容易引发争议。
最让人不解的还是评委问题,那位公开说“没参与评选”的评委,在模特圈有一定名气,主办方当初请她站台,结果人家根本没参与打分。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比赛结果到底是谁定的,其实选美比赛引发争议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辽宁赛区的冠军,因为外形问题被网友讨论,西安赛区的“最佳身材奖”得主,身高不到160厘米,也被质疑过。
这些事都说明,大家不是对选手苛刻,而是希望比赛能公开透明。
选美比赛的核心是公平,规则提前说清楚,评委认真履职,结果公开可查,这样即使有不同意见,大家也能接受。

如果总是藏着掖着,只会让公众越来越不信任。
现在网友的关注点,已经从“冠军是谁”变成了“比赛到底有没有猫腻”。
组委会的回应只是个开始,要想挽回信任,还得做更多实事。

首先,37号冠军的信息得公开完整,包括她的参赛视频、评分记录,不能只放一张照片。
其次,评分细则必须公示,每个项目占多少分,评委是怎么打的,都要让大家看到。
还有那个“太太组”,比赛前没宣传,现在突然冒出来,也得解释清楚这个组别的评选标准和参赛要求。

相关部门也该介入调查。那个承办比赛的电子公司,有没有办赛事的资质?
评委没参与打分的情况下,结果是怎么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得查明白,给选手和公众一个交代。
那些挂名的主办单位也不能免责,既然名字出现在宣传页上,就有监督责任,不能光挂名不干活。如果真的没参与任何工作,那就是误导公众,应该公开道歉。

这场乌龙闹剧,其实给所有选美赛事提了个醒:观众在意的不是冠军长得有多完美,而是比赛是否公平公正。
用“工作人员失误”当借口,根本遮不住背后的漏洞。

只有把规则摆上台面,把过程晒在阳光下,才能真正赢得大家的信任。
我们也会持续关注这件事的后续,有新消息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