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台湾教科书里,蒋介石是什么形象?

1950年代起,台湾小学课本上的“蒋总统”,扫地种菜、苦学成才、亲征抗战,哪怕是鱼游水中,也能教给他做人道理。蒋介石不仅进了语文课本,还进了训词选读、诗歌赏析,甚至进了图画教材里的“伟人墙”。

2000年以后,他的铜像被拆进仓库,课文删了他的诗,社会课本改写为“威权统治者”,甚至连名字都被淡化成了一行小字。同一个人,从“国民救星”变成了“历史问题”。同一套课本,从唱歌颂词变成只谈争议。

教材这张纸,其实从来不白。从造神到去神,蒋介石在台湾小学课本里,经历了一场最彻底的“政治书写术”。

“课文里的蒋总统”,从种菜扫地到写诗教人

1952年冬,台湾教育部正式公布“国语教材标准”。蒋介石亲自批示:儿童教育要先立德。于是当年第一套“中华民国国民小学国语课本”问世,课本第一页,蒋介石身穿将军军装,神情严肃,下方题字:“爱国守法,敬祖孝亲”。

从第三册开始,《蒋总统小的时候》成为岛内小学生统一读本。这篇课文讲他在奉化溪边洗衣、在农田种菜、在书房背书。最经典的一句:“小鱼在水中游动勇敢,蒋小弟说,我们做人更要有勇气。”

这个课文版本从1953年沿用到1987年,连续印刷34年。每次课本改版,这一篇都被保留,位置固定,配图更新。图中蒋小弟穿蓝布长衫,旁边溪水、老母、竹帘一应俱全。

不仅课文要写蒋总统,训词也要写。1958年起,全台小学教材第六、七册加入《蒋总统训词选读》一栏。内容如“生活要军事化、生产要工业化”“要立志作圣贤”,标注为“总统亲笔”,实则出自宣传处秘书。

1972年,教材改革,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中加入蒋介石诗词作品。最出名的是《沁园春·春》,诗中写“东风初绿、山岗回暖、草木苏生”,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同框印在国文第八册。课本注释写道:“本诗展现领袖心系国家、情牵春日万物之胸怀。”

1979年,台湾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新增“伟人画册练习”单元。第一页是蒋总统站立图像,孩子要描红轮廓,颜色自由涂抹。

到1980年代末,台湾小学课本中蒋介石出场率高达64%,名列所有历史人物之首。而在1949年前后的历史部分,他的名字平均出现14次,远高于孙中山、林则徐等人。

蒋介石不仅是一个人,在课本上,他是品德、勇气、勤劳、忠孝、文学、军事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人格化”的符号。

这种教材塑形,一立就是三十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他几乎“陪伴”了整整一代台湾人。

“拆掉铜像那一刻”,蒋总统在课本里也变了脸

1987年7月,台湾“解严”。第二年春,教育部宣布《国语教材总审条例》废止,全面改版。1989年秋季新课纲中,《蒋总统小的时候》被取消。接替的课文叫《海边拾贝壳》,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男孩在海边遇到迷路老爷爷。

同一时间,全台中小学统一要求,“教室不再悬挂总统遗训,蒋总统像可自行处理”。

1991年,第一座蒋介石校园雕像在台南建兴小学被移除,理由是“学生夜间害怕。”两年后,苗栗市中山国小将蒋介石铜像“斩首”,留下底座做花坛。1997年,教育部门不再拨款雕像维护,全台蒋像陆续被送往桃园大溪收存。

课本内容也迅速“调头”。1996年版社会教材中,将蒋介石定义为“威权体制领导者”,注释中写“统治手段集中,政治异议难以表达”。

2001年,《小学社会》教科书第八册将“蒋总统”改称“蒋中正”,并去除敬语。课文中讲述“言论受限”“白色恐怖”,在“历史思辨”一栏中提问:“威权是否影响台湾社会开放?”

同年,“中正纪念堂”因民进党推动“去领袖化”而被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教材配图从蒋头像改为广场远景。该政策直到2008年才由国民党重掌政权后改回原名。

课本中的语气、称谓、功能逐步改变。从“歌颂伟人”到“反思统治”,蒋介石形象由实入虚,由赞入疑。甚至在2005年后的版本中,只剩历史节点,如:“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再无附加评价。

蒋在社会认知中逐渐分裂。一方面有年长者缅怀“勤政节俭”,另一方面则有青年世代质问“白色恐怖”。这种认知裂缝也进入教科书写作中,形成“既不能夸也不能骂”的教材障碍。

在政治光谱拉扯之下,蒋介石逐步从课本的核心人物变成次要名词。

“台湾史放在最前”,蒋介石在目录里也找不到了

从2004年起,台湾中小学历史教材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台湾史”被设为单独模块,并放在“中国史”之前讲授。课本第一章不再是“华夏起源”,而是“台湾史前文化”。从“南岛语族”“番社分布图”讲到荷兰、西班牙殖民。

第二章写“明郑时期”,接下来是“清领台湾”,再到“日本殖民统治”。蒋介石首次出现是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小节,只有一句话:“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章节中,课本标注为“动员戡乱时期”,并不使用“解放战争”“人民政权”一类表述。

从2008年后修订版开始,课本不再编列蒋介石为历史人物介绍对象。目录中不见其名,章节点中也未设专页叙述。

初中历史第四册第五章提及“国共内战”,仅列举“蒋中正与中共冲突,政权更迭”,无引文、无配图。

“蒋中正”从一个章节主语,被压缩成历史背景中的附属名词。课本定位转为:“中华民国时期的一段历史过渡。”

更细的变化出现在教材配图。原教材常用“总统接见图”“抗战指挥图”,而新版教材则以“民众撤退示意图”“台湾社会转型图”为主。

蒋不再以个人身份出现,而是融入制度或体制的描述中。他既不被肯定,也未被彻底否定,只是被“历史流”带走。

至此,蒋介石在台湾课本里,完成了从主语到宾语、从人物到背景、从正面到无面的一整套“叙述位移”。

参考资料:

三十年台湾“去蒋”化运动今昔.环球网.2008-10-17.

台湾的中学历史课本怎样教“大陆史”?(我在大陆看台湾).环球网.2017-05-03

港刊:“蒋介石热”烧遍神州的意味.南海网.2010-09-13

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北京日报.2014-12-15

回望1949,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华每日电讯.2019-01-05

1927:风云突变波涛涌.学习时报.2019-09-25

夏梓衿:蒋介石日记不等于蒋介石历史.观察者网.2013-10-26

爱扫地种菜 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十分雷人.中新网.2009-03-3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历史   台湾   蒋介石   课本   形象   小学   教材   总统   课文   中正   训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