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4月7日,一纸巴拿马审计署发布的报告,将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的全球港口交易推向了新的风口浪尖。
对方声称,长和在续签巴拿马港口特许经营权时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并涉嫌逃税高达8.5亿美元。
就在交易原定交割的前几日,这份突如其来的“指控”不仅令交易再生变数,更引发了外界对美国背后施压、巴拿马配合打压的高度警觉。
随后长和公司罕见发声,坚决否认一切违规行为。
事态为何升级至此?中美博弈背景下,港口交易是否已经沦为另一场地缘角力的战场?
早在1997年,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便凭借其资本与运营经验,拿下了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的两个重要港口: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
这两个港口是巴拿马运河通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喉咙眼”,战略地位堪比马六甲海峡的咽喉。
这份为期25年的特许经营合同,在签署时就引发美国强烈关注,彼时美国国内媒体甚至称“巴拿马的钥匙落入了中国人手里”。
2021年,合同期满。
彼时正值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全球港口混乱期,长和集团与巴拿马政府完成了续签,续期同样为25年。
新合约允许长和继续运营并扩建港口,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资巩固全球港口战略布局的一次关键性胜利。
然而,没人想到,这份文件会在四年后的今天,成为地缘冲突的引信。
2025年3月,李嘉诚主动出售港口,与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合作协议,涉及高达228亿美元的业务。
对李嘉诚来说,这是一场“体面撤退”——在全球去全球化浪潮中,港口不再是高增长资产,变现比死守要划算。
但对美国来说,这是一次战略回收机会。
一旦收购成功,美国资本将间接掌握全球多个关键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以及香港、鹿特丹、悉尼、亚历山大港等十余个“全球海运节点”。
更重要的是,美方将得以通过民企渠道“和平收回”过去被中资抢先布局的战略资源,打破中国在全球港口话语权上日益增强的局面。
然而,这桩交易却在2025年4月初陷入停顿。
原因无他:中方以反垄断审查名义暂缓批准收购,冻结了交易推进流程。
早在3月底,中国相关监管机构就对港口交易启动审查,并公开指出此类交易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
更有外交部发言人表态称,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和霸凌行径”,并强调此次审查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4月7日,巴拿马审计署忽然抛出一颗重磅炸弹: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审计报告。
在这篇报告中,巴拿马义正言辞控诉长和集团旗下的巴拿马港口公司在2021年续签合同时“未履行支付义务”。
与此同时,未按规定分红,总体少付金额高达8.5亿美元。
审计署长弗洛雷斯甚至表示,公司在首个25年合约期内应支付13亿美元,实际仅支付了3亿美元,不足部分疑似通过税收优惠手段“合法规避”。
这种说法立刻引发市场震荡。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是现在?
为什么是2025年4月才突然公布这份2021年的续约审计报告?
巴拿马审计署这份报告“闪电发布”,不仅将中资企业推到风口浪尖,也为美国资金收购港口制造了舆论与法律空间。
巧得很,就在这份报告公布后。
4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正好访问巴拿马,高调宣称要“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以防止中国“武器化运河”。
种种迹象显示,这更像是一场借法律之名行战略之实的“定向打击”。
从手法上看,这种用审计手段施压外资、配合地缘战略推进的做法,巴拿马并不是第一个,美国也不是第一次。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曾通过对日企“反倾销调查”来施压日本钢铁业,最终实现本土行业保护。
而此次,借助审计之名清理中资影响力,目的也显而易见:为美资“收编港口”扫清障碍,为控制中美“海上节点”争夺增添筹码。
换句话说,如果将审计署比作医生,那么这一次的“体检报告”,似乎不是在治病,而是在“开刀”。
但美方的急迫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全球航运资本中,中国企业影响力持续增强。
而巴拿马港口,正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枢纽。
一旦港口由中资变美资掌控,将在“全球港口版图”上形成一次战略性逆转。
尤其是最近,中美博弈升级,特朗普眼下忙着打关税战,更是下狠心要从各方面全方位打击中国。
港交所数据显示,自“港口交易”风波发酵以来,长和系公司市值累计蒸发超780亿港元,其中仅长和一家便缩水323.6亿。
市场信心动摇,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
面对内忧外患,李嘉诚终于出面“止损”。
2025年4月9日晚,他旗下的巴拿马港口公司正式回应,逐条否认指控,并甩出一串数据,力图撕破“违法续约”的帽子。
声明中指出,自1997年接手港口以来,公司累计投资超过16.95亿美元,远超合同要求。
缴纳税款6.68亿巴波亚币,分红1.26亿,总体经济贡献超过59亿巴波亚币。
更关键的是,2020年巴拿马总审计署曾正式确认其投资合规,如今突然翻旧账,难免让人怀疑动机。
声明的语气虽然克制,但措辞极为明确——“指控与事实不符”,“公司将依法维权”。
这已经不只是澄清,而是摆明了“准备打一场法律战”。
这份回应,其实也反映了长和所面临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若选择妥协,不仅意味着承认“违规”指控,等于默认未来美资接盘港口的正当性。
另一方面,若选择强硬对抗,势必激怒巴拿马政府,交易恐遭全面冻结,甚至港口特许权面临撤销。
更深层的问题是——即使赢了法律官司,也未必能赢得现实博弈。
审计归审计,政策归政策。
如果巴拿马政府“听命于人”,哪怕合约无瑕,也可能通过行政手段吊销特许权。
更别说,此前已有多个拉美国家在美国压力下强拆中资项目——从哥斯达黎加光伏电站到厄瓜多尔水电站,中国企业的教训历历在目。
在李嘉诚事件,以及此前的TikTok交易、中兴、华为案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
美国已将中国一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企业、技术、平台,视为“战略敌意目标”,并以法律、金融、外交等多重手段构建打压闭环。
这种“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正逐步撕破西方自己曾经鼓吹的“市场自由”“资本无国界”的神话。
现实证明,资本当然有国界,而且是镌刻在国家利益、地缘战略、霸权意志上的“钢铁红线”。
参考文献:
李嘉诚后悔晚了,巴拿马翻出一张王牌,不仅交易要凉,港口也要丢.强武堂.2025-04-14
港口续签违规?协议金额未足缴?长和子公司对巴拿马指责悉数驳斥.观察者网.2025-04-10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