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掌握稀土的价格,那就试图给它设一个“底价”。这不是什么新鲜的经济手段,却是G7面对中国稀土主导地位时,可能唯一敢于尝试的“策略”了。
在这个看似技术性的新闻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正在加速升级的全球资源博弈。稀土,这个曾一度被误以为“可有可无”的材料,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军工、能源转型的核心命脉。
当中国在这个领域握有压倒性的优势,G7国家选择不从源头增长产能、也不从技术上突围,而是打算用“设定价格下限”的方式,来人为重塑市场。这种看似精明的操作,背后却隐藏着更多焦虑和无奈。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价格下限?设限真的能撼动中国的稀土优势吗?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全球供应链一环扣一环的变化中,也藏在一场看似遥远却实际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博弈里。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稀土,可能还停留在“是不是一种稀有金属”的层面。但实际上,“稀土”并不稀,而是提炼难、污染大、附加值高、用途广。
真正让它成为战略资源的,是它在高科技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F-35战斗机,这些尖端设备背后都少不了稀土磁体的身影。
而中国之所以在稀土上有压倒性优势,并不是靠“资源垄断”。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稀土储量固然丰富,但并不是全球最多。
真正让中国成为稀土霸主的,是它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计划地建设完整产业链,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精密加工,再到最终应用的全产业闭环,几乎没有短板。
如果说全球稀土产业是一条长链条,那中国就是链条里每一环的关键节点。2023年,中国的稀土开采占全球约70%,但到了冶炼和分离环节,这个比例直接飙升到92.3%。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磁体制造能力,而这才是稀土真正变现的地方。
西方国家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十年前,美国就尝试重启本土稀土产业,比如位于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曾被寄予厚望。但现实是残酷的:开采可以,冶炼不行,加工更无力。
2024年,美国稀土矿虽然重新投产,但仍需送往中国加工,这种“出口原矿进口高价成品”的模式,等于把命脉交在别人手里。
欧洲也好不到哪去。德国、法国、日本都曾投巨资扶持本土稀土企业,但高昂的环保成本、长期缺乏产业协同、技术落后等问题,让这些努力屡屡受挫。哪怕是被称为“稀土战略后起之秀”的澳大利亚,也主要是出口原矿,真正的高附加值环节还是掌握在中国手里。
所以,当中国在2024年4月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物项施行出口管制时,全球立刻感受到“被卡脖子”的窒息。欧洲汽车生产线大面积停摆,电子产品延期交付,连美国军方都发出“战略储备不足”的内部警告。这种情况下,G7国家开始密谋用价格机制来“反制”,也就不难理解了。
设想一下,一个超市里只有一家商家能卖苹果,这家的苹果又甜又便宜,顾客络绎不绝。其他摊主没有苹果卖,于是聚在一起决定:我们联合起来,不让消费者买太便宜的苹果。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唐?但这正是G7国家正在考虑的“稀土价格下限”策略的现实写照。
根据路透社在2025年9月中旬的报道,G7国家正在研究是否设立一个稀土价格底线机制,以防止中国的稀土价格“过低”影响西方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表面上是“维持市场公平”,实则是通过人为拉高中国稀土出口价格,来让本国企业获得喘息机会。
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是:既然我们在质量、技术、成本上短期追不上中国,那就通过规则制造“摩擦”,让中国的产品失去价格优势。本质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反倾销”操作,也是一种典型的“防守型地缘经济博弈”。
但问题是,这种策略并不新鲜,也并不靠谱。早在2000年代初,欧盟就曾对中国的稀土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但最后不了了之。原因很简单:稀土定价从来不是单一市场行为,而是供应链综合博弈的结果。你设下限,咱们减少出口;你征税,咱们直接限供。市场不听命令,它只遵循供需逻辑。
更关键的是,G7设价格下限,本身就暴露出一个尴尬事实:他们自己没有定价权。想设限,先得有货。而目前全球稀土贸易量中,中国的份额远超七国集团国家自产量之和。你设限,对谁设?谁来执行?谁来买单?
即使是技术上可行,政治上也难以协调。G7内部对中国稀土依赖程度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同。比如日本在过去十年里投入巨资布局稀土替代材料,并与越南、印度签署了长达十年的矿产合作协议,它未必愿意为欧洲汽车产业“共同买单”。一刀切的价格机制,只会加剧内部裂痕。
更别说,中国不是没有反制手段。2025年6月,中国商务部已经发布了新版《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在技术、用途、客户审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稀土出口的控制力度。换句话说,一旦G7真敢动价格,中国完全可以“动量”,减少出口配额。市场价格不升反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反而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新一轮震荡。
稀土之争,不是孤立的经济事件,它更像是一场“全球制造权”的争夺战。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全球产业大洗牌的节点上,围绕稀土的博弈,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谁供货,谁定价”的传统贸易逻辑,而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制定游戏规则”的战略对抗。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成功,不止是靠资源禀赋,更是大量政策、资本、科研投入叠加的结果。过去十年,中国相关企业在磁体制造、绿色冶炼、稀土回收等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2025年年初发布的《稀土产业绿色升级指南》更是将“双碳”目标与产业转型深度结合,让中国稀土产业在环保合规性上也开始反超欧美。
而G7国家则陷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局中:既要摆脱对华依赖,又要保护本土企业,还要控制成本、照顾环保、避免社会反弹。结果就是政策摇摆、投资犹豫、产业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稀土之争演变为更大范围的“资源阵营化”,全球产业链将面临系统性风险。2025年8月,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关键矿产的供应问题不能解决,欧洲的新能源转型计划将整体延后五年以上。”这不是夸张,而是当前全球形势的真实写照。
从新能源汽车到风电光伏,从半导体到军工装备,稀土已经成为连接多个产业链的“底层资源”。中国的主导地位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中国之外,谁能承担起第二条完整产业链的建设成本?谁愿意承担生态污染、技术落后、初期亏损的代价?
这不是G7设个价格下限就能解决的。真正的出路,在于全球合作、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而不是冷战式的经济封锁和人为操控。
设定价格下限,看上去像是G7国家试图“奋力一搏”,但其实更像是一次“姿态性的反击”。它既无法真正撼动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也难以为本国企业赢得实质性发展空间。面对中国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系统性优势,靠一纸价格协议就想扳回一城,无异于缘木求鱼。
真正的问题,不在价格,而在结构。如果G7国家不愿意重构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愿意在高风险领域承担初期代价,不愿意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产业对话与合作,那结果只能是继续被动应对、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而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维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也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力的平衡术。毕竟,在这个产业链深度交织的时代,失控的博弈只会两败俱伤。
稀土不是武器,而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如果七国集团能从设限转向共建,从对抗转向协同,也许才是真正有远见的战略重启。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不买中国稀土?追求最低成本的美西方企业第一个不答应”》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