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心房|叛逆的孩子是个宝

每次和朋友聊孩子教育的话题,总会被反复追问:“你家姑娘又优秀又有担当,到底是怎么培养的?”“孩子青春期叛逆那阵儿,你就没头大过?有没有啥好经验?”其实哪有什么“秘籍”,这么多年我始终认准十二字箴言:夯实基础,做好榜样,堵不如疏。

夯实基础:把“试错权”还给孩子,早摔的跤才不疼

古语云:三岁看老,不是说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一定能看出他一生的命运,而是提醒我们:教育要趁早,越小的孩子,越听话,可塑性越强,试错的代价越小。

从女儿刚懂事起,我就常跟她念叨一句话:“你的事,最终得你自己拿主意。犯错不可怕,怕的是总在同一个坑里摔跟头;要学着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你才会真正变强大。”这话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是真要“放手”让她在挫折中成长。

手机从“不管”到“自觉”,她比我想的更有数

手机常被视作“电子鸦片”,不少家庭都因为孩子玩手机的事闹得鸡飞狗跳。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要手机,我这“宠女狂魔”当然不会拒绝,但先把丑话说在了前头:“手机容易上瘾,万一以后因为玩手机近视了、成绩差了,甚至影响了健康,这些后果都得你自己去扛。”她点头答应后,我给她买了最新款的手机,也从不干涉她用手机的时间。

不出所料,小学没读完,她就揉着发酸的眼睛跟我说:“老爸,看黑板有点模糊了。”去医院检查,果然是近视。那之后,不用我多说,她自己就把玩手机的时间掐得死死的,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周末也就玩半小时,后来近视度数再也没涨过。凭着这份“自己管自己”的劲儿,她还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

红领巾忘带了?自己的错,自己解决

小学三年级,我开始负责接送她上学。第一天到校门口,她突然慌了:“老爸,我忘带红领巾了!你帮我买一条呗,不然老师要批评我的!”

我说:“咱们之前说好的,你的错误不能让别人承担后果。老师要是批评,也是你该担的后果,你得自己去面对。”

她噘着嘴进了学校,我原以为她会委屈一整天,没想到放学时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爸爸!我没被老师批评!同桌带了两条红领巾,我跟她借了一条,惊险过关!”

过了没几天,校门口又上演了“忘带红领巾”的戏码。这次她都没找我,只是自言自语地叹口气:“唉,又忘了!”然后昂首阔步地走进了校园。

后来,没有后来了。后来,她的书包里永远备着两条红领巾。一条自己用,一条专门借给忘了带的同学。

公交卡丢了?自己去补卡

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她把公交卡弄丢了,跟我要了户口本去补办。补卡的地方离学校远,她原本计划坐公交去,刚好同班同学也要去补卡,同学爸爸开车送孩子,她笑着跟同学爸爸说:“叔叔,我也去补卡,能不能搭您的车呀?”同学爸爸自然是爽快地答应了。

路上,同学爸爸问她:“小丁,你爸妈没空送你吗?”她答:“我爸今天休息,在家看书呢。”同学爸爸更惊讶了:“那他怎么放心让你一个人来?”“我爸说,卡是我自己弄丢的,我的错不能让他承担后果。补卡得用我的时间,我的零花钱。”这话让同学爸爸沉默了一路。快到地方时,他转头对自己女儿说:“小丁爸爸是对的,以后你如果再丢了卡,也得自己来补。”

就是这样一次次“摔小跤”,女儿慢慢练就了“打不垮的小强”的性格。后来不管是跟同学相处,还是工作后跟同事、领导打交道,大家都说她“有主见,有担当”。我知道,这都是小时候“试错”攒下的底气。

做好榜样: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

常有家长跟我抱怨:“我天天告诉孩子别玩手机,影响学习。可他就是不听,还跟我顶嘴‘你不也天天打游戏’。”这话其实戳中了育儿的核心:说教一百句,不如自己做一次。

我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她坦言:“老爸能力有限,自己要忙的事不少,能把自己管好就不容易了,没有多余精力盯着你,你得学会自己管自己。”

这话不是“甩锅”,我是真的在“做给她看”:除了上班,我要么在球场上打球,要么在去球场的路上,我想让她知道,健康是一辈子的事,得放在心上;回到家,我极少刷短视频,手机是老款的,连游戏都装不了,手机里全是英语听力资料;饮食规律,从不熬夜,早上雷打不动六点起床。

女儿看在眼里,很多事不用我教。她不会沉迷游戏,因为她没见过我抱着手机打游戏;她知道要早睡,因为家里的灯每晚十点半就关了;她甚至会跟着我听英语,说“老爸,这段我在学校也听过”。

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我和多数家长做法不同。我从不让女儿上辅导班。她小时候不懂其中缘由,曾攥着衣角、眼含委屈的泪水问我:“爸爸,别人家都是爸妈逼着孩子去上辅导班,怎么我想去,你反而不让呢?”我当时只摸了摸她的头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如今女儿步入职场,某次聊天时她笑着说,自己竟比身边不少985、211毕业的同事更能扛事、更会解决问题。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爸爸,原来你当初不让我上辅导班,是在培养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啊!”

有一天我看到一道数学题:“请证明3<π<4”,便问女儿该怎么证明。她眨眨眼,满不在乎地说:“这还不简单?π=3.1415926……,所以3<π<4啊!”我听了忍不住哑然失笑。我知道这算不上“证明”,可一时也想不出严谨的思路,只好先把这事搁在了心里。

一个多月后的周末,窗外飘着细雪,女儿轻敲我的房门喊我吃早餐:“爸爸,你平时都起得最早,今天怎么睡懒觉啦?”我让她进来,她一进门就看见我坐在床上,手里攥着几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我早就醒啦,”我笑着递过草稿纸,“刚醒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月前问你的那道题:证明3<π<4。”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那道题呀?我不是早就给出完美的证明了吗?”

“那可不算证明,”我指着草稿纸上的图,“今天早上醒过来以后我突然想到,π最常用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或许能从这个方向入手。你看,我刚证明出π<4了:假设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周长是8;再画出它的内接圆,半径正好是1,圆的周长就是2π。很明显,正方形的周长比内接圆周长更长,所以8>2π,化简后就是π<4。”我顿了顿,又指了指空白处,“不过用这个思路证3<π,我还没理顺。要不,你跟我一起想想?”

女儿立刻凑到床边坐下,小脑袋挨着我的胳膊。我们俩一会儿在草稿纸上画正方形的内接圆、外接圆,一会儿又勾出正六边形的内外接圆,对着边长、面积反复比对、推导,笔尖在纸上划得沙沙响。等终于把“3<π”也证出来时,窗外的雪都停了,桌上的早饭早凉透,差点直接改成了中饭。可那种父女俩一起解开难题的喜悦,攥在心里暖烘烘的,那种喜悦用语言无法形容。慢慢地,女儿也养成了遇到难题不退缩,迎难而上的好习惯。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其实不是说父母有多厉害,而是父母的样子,会悄悄刻进孩子的心里,你把自己活成“靠谱”的样子,孩子就不会差到哪儿去。

堵不如疏:与其“禁止”,不如让她“试个够”

育儿路上最头疼的,莫过于“孩子偏要做你不希望的事”。比如沉溺游戏、耽误学习去赚钱……这时候“堵”是最没用的,越禁越好奇;不如“疏”,让她自己尝过,才会明白什么重要。

游戏:玩到通关,反而不沉迷了

女儿小时候也爱打游戏,我没说“不许玩”,反而问她:“今天老爸陪你玩一晚上游戏,怎么样?”她欢呼雀跃,晚饭都吃得比平时快。我早早打开电脑,陪她玩《植物大战僵尸》。她一会儿兴奋地喊“僵尸要过来了!快种向日葵!”,一会儿皱着眉调整植物阵型,我在旁边帮她递水,偶尔夸一句“这个布局真聪明”。不知不觉,窗外天就亮了,她竟然把游戏打通关了。我故意说:“你这也太厉害了,老爸自愧不如!”

可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她再也没碰过那款游戏了。后来再玩其他游戏,也都是“浅尝辄止”,玩一会儿就放下了。反而因为常打字,成了朋友圈里“打字最快的那一个”。

后来她跟我说:“老爸,那天《植物大战僵尸》玩通宵,我发现游戏打通关了也就那样,没什么意思了。”

微商:高一接单月入过万,自己决定不做了

高一那年,女儿突然迷上了做微商,有时上课都偷偷用手机接单。每个月竟然能赚一万多!同桌说比他父母赚的还多。高中三年,光在校门口星巴克喝咖啡,就花了一万多,还拿到了星巴克的金卡。我没指责她,也没鼓励她,只是心里犯嘀咕:“再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习啊!”但想起“堵不如疏”,干脆无为而治!硬是从始至终都没干涉她。我知道,有些道理,得她自己悟。快升高二时,我才问了一句:“高二还想继续做微商吗?”她挠挠头,认真地说:“不搞了。老爸,我想通了,做生意能赚一时的钱,可读大学才能长久。高二得开始认真学习了,考个好大学才是正经事。”

后来高考结束,她跟我说想去日本旅游,我一口答应:“你自己做攻略,带上你老妈出去见见世面。”没想到她早有打算,高一做微商时积累了不少老客户,去日本前就跟客户说好“帮你们代购,我收点佣金”。到了日本,她每天背着包跑商店,用手机直播带货,客户下单后就帮着采购。有个店主见她订单多,直接送了她三个大行李箱装货。最后,她不仅赚回了自己和妈妈的旅游费,还多赚了不少。这可是五年前的事,现在想想,她也算得上直播带货的先驱了。

玩偶:100元的限量版,两年后卖了600元

还有一阵,她突然迷上了玩偶,家里摆得满满当当。有一次,我拿起一个巴掌大的玩偶问:“这个多少钱买的?”她随口答:“100元。”我这个70后老爸当时就愣住了,这可是我一周的伙食费啊!我只是笑着跟她开玩笑:“败家女一枚。”

两年后,她在电话里兴奋地喊:“老爸!还记得我当初买的那个小玩偶吗?”我说:“当然记得,当时差点把我心脏病吓出来。”她笑着说:“我玩够了,挂网上卖了,卖了600元!”

我手机差点掉地上:“My god!这也能行?”“那当然!我买的时候就知道是限量版,肯定会涨价的!”听着电话里她得意的声音,我忽然觉得:那些曾让我“心惊肉跳”的“叛逆”,不过是她在学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这,不正是我想教她的吗?

养孩子就像养一只向往蓝天的小鸟:你把笼子关得越紧,它越会拼命扑腾,满脑子都是“破笼而出”;可当你打开笼门,让它去闯、去试、去摔几个跟头,它终会明白,家才是最暖的港湾,那些曾让你心惊肉跳的“叛逆”,不过是它学着飞翔的翅膀。

其实,没有什么叛逆的孩子,只有还没学会放手的家长。当你把“试错权”还给孩子,把榜样做给孩子看,用疏导代替禁止,你就会发现,那些曾让你头疼的“叛逆”,终将成为孩子最珍贵的底气。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丁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育儿   心房   叛逆   孩子   女儿   爸爸   手机   老爸   同学   红领巾   游戏   会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