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家大逃离!融资13亿,全部亏光,一代“液压压机之王”被迫易主

技术国际先进,领先国内厂商至少3年。

2010年在深交所敲钟时,海源复材可是国内响当当的“液压压机之王”。

然而15年后,当年从股民手里融来的13亿资金几乎亏光,账上只剩3000多万现金。

眼看公司经营不下去了,三兄弟竟然来了个举家大逃离,留下一个烂摊子等待着下一个冤大头去接手。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海源复材创始人李良光在行业内大名鼎鼎

1982年,刚从福州大学毕业的李良光,就进了福州长乐县一家糖纸厂当技术员,每天和机械设备打交道。

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让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良光脑子非常灵活,工作的时候,他总能琢磨出改进设备、提高效率的点子,所以两年后就被一家石材公司挖走,直接当上了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

在石材公司工作的几年里,李良光又发现了一个商机,石材成型离不开液压压机,小到人造石材洗手盆,大到建筑用的墙材,都得靠压机压制成型。

而且当时国内做这种设备的厂商不多,技术还停留在低端水平。

1988年,李良光带着技术团队自立门户,创办了海源机械,可刚起步就卡在了钱上。

幸亏,当时李良光的两个哥哥都愿意对弟弟伸出援手。

在两个哥哥的帮助下,李良光一边代理销售别人的设备赚差价,一边埋头研究自己的技术。

到了90年代,海源机械终于有了自研液压成型设备的能力,而两个哥哥也刚好退伍,三兄弟凑在一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那时候做海外生意,李良光兄弟占尽了“天时地利”。

国家正鼓励民营企业做出口,机电产品能享受到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的优惠,南美阿根廷、巴西等国在搞经济自由化改革,工业化缺不了机械设备。

再加上福建早年有很多移民在南美经商,有现成的贸易网络,省去了不少渠道成本。

三兄弟带着液压压机闯南美,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竞争变激烈了,李氏家族又把重心转回国内。

为了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他们先在香港注册了境外公司,再通过这家公司投资设立海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外商投资企业。

更关键的是,海源机械的技术确实硬,它不但研发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台千吨级陶瓷压机、第一台耐材压机,还研发出能生产粉煤灰蒸压砖的墙材压机的。

有技术、有政策红利,海源机械的国内市场拓展得顺风顺水。

2010年,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IPO融资7.2亿

敲钟那一刻,李良光和家族成员站在台上,享受着“液压压机之王”的赞誉。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这家公司最风光的时刻。

上市的“魔咒”

好像很多公司都躲不过上市的魔咒,因为有不少公司上市前好好的,上市后说不行就不行了。

海源复材也是一样的,上市的钟声刚过,它就像被抽走了“元气”,业绩开始断崖式下跌。

2010年,公司还能赚6000多万利润,2011年就下滑到2000多万,2012年直接跌到700万,几乎砍了九成。

而到了2013年,连“扣非净利润”都变成了负数,这一亏,就再也没回过本。

为了续命,海源复材在2016年搞了一次定向增发,又从资本市场融到6.036亿。

加上IPO的7.2亿,两次融资加起来13.236亿,这笔钱成了公司接下来十几年的救命钱。

可钱到手了,公司却没找到赚钱的路子,反而把融资当成了“烧钱燃料”

2015年,新能源汽车风潮起来了,海源复材也想蹭一波热度,宣布拓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

据说这种材料能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身,是未来的趋势。

为了显得“专业”,公司还把名字从“海源机械”改成了“海源复材”,甚至2016年的定增募资,也宣称是为了这个新项目。

可转型没那么容易,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技术门槛高、投入大,海源复材原本的优势在液压压机,跨界到新材料领域,既缺核心技术,又缺市场渠道。

就这样折腾了好几年,新业务没做出任何起色,旧的液压压机业务也在行业竞争中逐渐萎缩。

当年“领先3年”的技术优势,早就被同行追上,甚至超越了。

就这样,13亿融资一点点被“烧掉”,研发投入不见回报,市场推广砸了钱没效果,日常运营成本却一点没少

到后来,公司每年的亏损成了常态,到2024年,上市15年里所有利润加起来是-12亿,相当于把从股民手里融来的钱,不仅亏光了,还多亏了近10亿。

股民们盼着公司好转,等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亏损公告,和账上越来越少的现金。

公司在亏,实控人却没闲着,他们忙着套现离场,上演了一场接力逃亡的戏码,而且每一波都赚得盆满钵满。

举家大逃离

最先跑路的是创始李氏家族,2015年,公司刚喊出进军新能源的口号,李氏家族就趁着股价高点,一次性转让了一大部分股权,套现4.7亿。

当时很多股民以为,实控人套现是为了投入新业务,可事实是,套现后公司业绩更差了。

2019年,海源复材亏了5个多亿,创了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额,可李氏家族还在套现,又拿走了1000多万。

到了2020年,公司账上只剩9000多万现金,13亿融资基本花光,李氏家族彻底失去了耐心。

他们选择把公司控制权转让给甘胜泉,又套现4.4亿

算下来,李氏家族从海源复材身上,前后一共套走了9.2亿,然后举家逃离,把这个持续亏损的烂摊子甩给了别人。

甘胜泉接盘时,很多人以为他是救世主,毕竟他花了5.4亿买控制权,看起来像是想好好经营公司。

可4年过去,海源复材的亏损没止住,甘胜泉却复制了李氏家族的操作

他先是在中途套现1.5亿,2024年三季报出来后,眼看公司账上只剩3000多万现金,又宣布拟出售14.3%的股权,计划套现3.5亿。

更让人咋舌的是,就算卖了14.3%的股权,甘胜泉手里还剩3.8%的股份,按当前市值算约7600万。

么算下来,公司亏了12亿,甘胜泉却赚了3000多万,完美上演了接盘侠变套现侠的戏码

两拨实控人,一个靠包装上市套现,一个靠接盘再套现,不管公司亏得有多惨,他们自己总能赚到钱。

只有股民被蒙在鼓里,看着自己的钱被一点点亏光,却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谁来接最后一棒?

2024年三季报里的一个数字,彻底暴露了海源复材的窘境,账上货币资金仅剩3000多万。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这点钱连支付几个月的员工工资、房租都不够,更别说投入研发、拓展业务了。

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像悬在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甘胜泉拟套现3.5亿离场后,谁来接这个“烂摊子”,成了最大的疑问。

毕竟现在的海源复材,早已不是当年的“液压压机之王”,旧的压机业务被同行挤压,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没做起来,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最惨的还是当初信任海源复材的股民。

2010年公司上市时,他们冲着“液压压机之王”的名号买了股票。

2016年定增时,他们又盼着转型能带来希望。

可到最后,13亿融资亏光了,公司累计亏损12亿,股价一跌再跌,实控人换了两拨都赚了钱,只有他们成了“接盘侠”,被套在里面动弹不得。

如今,海源复材的液压压机之王招牌早已蒙尘,剩下的只有3000万现金和一堆亏损账单。

只是回头看这15年,从敲钟风光到被迫易主,海源复材更像一场资本市场的“骗局”。

实控人赚走了钱,留下股民在原地叹气,和一个早已没了灵魂的空壳公司。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财经   液压   融资   公司   家族   股民   技术   南美   国内   现金   烂摊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