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旅游业看着热闹,实际上藏着不少猫腻。过去五年,国内有7家4A级和3家5A级景区接连破产,这些地方当初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结果运营没几年就撑不住了。
全国A级景区总数到2024年底已经达到16541家,比前一年多了820家,可总收入才4814亿元,接待游客67.6亿人次。
表面上看人流量上去了,但真正赚钱的景区不到两成,很多地方还亏本喊累。年轻人现在出门玩,宁可支个帐篷睡公园,也不肯住那些动不动上千块一晚的天价酒店。
景区酒店为啥割不动韭菜了?

张家界大庸古城就是典型例子。这地方2016年启动,砸进去24亿元,占地大,建筑仿古,原本想靠旅游拉动周边经济。
结果从2021年试运营开始,就一直亏钱,2021年亏0.84亿,2022年1.51亿,2023年2.49亿,到2024年上半年又亏了4.78亿,总负债17.66亿元。
现在法院已经裁定进入重整程序,重整计划还延期到2025年3月。为啥这样?前期调研没做好,仓促上马,设计方案改来改去,工期从550天拖到近5年。
古城里头缺乏生活空间,全是商业味,游客来了觉得没意思,日均售票不足20张,198间商铺几乎全关门。停车场成了唯一赚钱的点,这多讽刺啊。

杭州兰里景区,2018年开园,占地56.8公顷,投资规模据说200多亿元,宣传江南水乡风情。结果运营不到一年就凉了,客流锐减,管理团队撤出。
到2025年,已经启动拆迁,建筑夷为平地,农田大棚闲置。问题出在哪?内容空洞,除了些拍照点和售楼处,没啥核心吸引物。
本质上还是地产项目披着景区外衣,想靠概念卖房回本,可景区没灵魂,房产也卖不动。类似情况在重庆龙门阵景区也上演,这地方投资16亿元,结合地产开发,结果资金链断裂,2018年进入破产重整。
景区在建的文化中心拍卖出去,商户撤离,游乐设施锈蚀。开发商重庆瑞银旅游公司管理不力,举债太多,运营跟不上。

成都龙潭水乡的命运更惨,2013年开业,投资20亿元,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仿清明上河图风格。开业四年后就凋零了,高租金压垮商户,开发商裕都公司还起诉部分商家。
景区交通不便,距离市区远,游客不爱去。现在内部空荡荡,荒废十多年,成了成都最大的废弃古镇。
河南养子沟景区作为4A级,2003年开发,投资数亿元,结果2020年5月申请破产,原因资不抵债,企业股东间经营争议大,借贷纠纷不断。
洛阳龙潭大峡谷2017年是首家破产的5A级,欠款3.5亿元,后来重组了,但初期也是因为大量举债扩张,营收覆盖不了成本。

苏州静思园的案子也挺有代表性。这园子是商人陈金根从1993年开始建,占地百亩,收藏4万多块太湖石,总估值380亿元,其中一块庆云峰标价3亿元。
2013年评4A,2015年升5A。可陈金根靠石头和土地向银行大量借款,资金紧张。2020年1月,苏州静思园公司进入破产清算,涉诉138件,被执行金额超12亿元。
园子三次拍卖,起拍价1.05亿元都没人接盘。到2024年11月,还在流拍。石头再贵,游客不买账,觉得看堆石头没意思,转化不成消费内容。
这些破产案例有个共同毛病:过度依赖地产回款,内容同质化严重。

很多景区一味追求规模,建古镇、仿水乡,可到处都是臭豆腐摊和烤肠,商业化太重,历史感荡然无存。游客飞千里去看两块石头,或坐电梯看黄土建筑,觉得不值票价。
门票超过20元,他们就转向免费公园或博物馆。加上疫情影响,文旅企业经营困难,为追收入搞捆绑消费,购物场所多,秩序乱,游客更反感。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A级景区收入4068.7亿元,同比增长123.74%,但2024年接待量预计同比增15%,收入增长没那么快,说明人均消费在降。
年轻人穷游趋势加剧了这个问题。

现在出门玩,年轻人消费趋于务实,选择帐篷取代酒店。2025年国庆,全国跨区域流动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可很多人支帐篷睡公园、购物中心或车里。
为什么?经济环境影响,收入不稳,高价酒店涨到离谱,一晚几百上千,性价比低。帐篷加睡袋组合,便宜又自由,还能亲近自然。
有人叫“精致露营”,不光省钱,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酒店老板傻眼,以前靠黄金周宰客,现在游客不买单,转向帐篷经济。露营成新风口,推动行业变革,但也暴露酒店定价不合理的问题。
景区酒店割不动的原因,是信任危机。

过度商业化毁了口碑,游客觉得花钱买罪受。乔家大院2019年被撤5A,就是因为产品单一、商业味浓、安全卫生差。全国类似问题多,景区内商业街过长,景观差,拉客宰客乱象频出。
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营,修复难,景区独特性丢了,当地文化也没体现。游客吐槽多,社交媒体一传,舆论反噬更严重。
不过,也不是所有景区都这样。洛阳龙潭大峡谷重组后,换思路,坚持平价策略。1元冰棍、2元矿泉水、2.5元黄瓜、4元西瓜,在景区里罕见。
从破产边缘到客流高峰,8年不涨价,游客重游率高,口碑传播快。商户和景区共同努力,薄利多销,形成正循环。

神农架也推出野人寻踪活动,增加互动,提升体验感。贵阳三水景区10年亏5亿,但调整后注重导览、卫生、无障碍设施,亲子友好,避免限定收费,便宜商品换来好感。
行业得醒醒了。别总靠黑心招牌吃老本,别搞聚资投资场面,别指望地产模式回本。未来,景区要活下去,得注重内容创新,有故事、有活动、有互动,让游客觉得值票价。
定价科学,信息透明,别卷价格但卷服务。政府也该管管,打击乱涨价,倡导诚信。年轻人穷游不是坏事,是信号,逼着行业转型。
旅游业不是一锤子买卖,得长期维护客户。那些还在高价割韭菜的,早晚被市场甩掉。这波倒闭潮实质上也是文旅业的重塑。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