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世界遗产的西夏陵,竟然还有这些防洪智慧!

近日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

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贺兰山下古冢稠,

高下有如浮水沤。”

这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

描写西夏陵的诗句



贺兰山麓

这座占地53平方公里的陵区

以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构成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夯土帝王陵园


图片源自地道风物


公元1038年

党项首领李元昊

于贺兰山下的兴庆府(今银川)称帝

建立与宋辽鼎立的王朝

1227年

成吉思汗大军踏破贺兰山阙

让西夏王朝覆灭的同时

文字、制度与记忆几近湮灭

直到20世纪70年代

考古学家在“不长草、不落鸟”的土冢下

发掘出10万余件文物

才重新拼合这段历史


西夏陵

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

陵寝制度、陵墓建筑、

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

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

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

吸收党项、吐蕃、回鹘、

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

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

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

以宁夏平原为中心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

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提供了重要见证

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虽然西夏陵地处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带

但每年还是会有少量降雨

贺兰山上植被稀少

集中的降水冲刷地面

威力也不能小觑

其精心设计的防洪系统

至今仍然守护着陵园内的遗迹


首先

9座帝陵及其陪葬墓

被巧妙地安置在

山间冲沟自然分隔形成的平坦高地上

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组群

从选址这一环节

就提前考虑到防洪排涝

防患于未然


其次

西夏陵还有32处专门的防洪工程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护网络

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介绍

西夏陵在一个洪冲积扇上

这些防洪工程

成为西夏陵持续营建过程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夏陵防洪工程

主要分为防洪墙和排洪沟两大类型

防洪墙通常建造在地势较高、

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

采用石块堆砌的方式构建

内部填充黄土增强稳固性

有效阻挡和分流山洪的冲击力

排洪沟则是直接在地面开挖而成

形成有序的排水通道

并根据地形走势合理布局

及时疏导雨水和山洪

将水流引向远离陵墓的安全区域

在6号陵遗址

考古人员发现明沟

与自然冲沟结合的排洪网络

山洪先被高处的防洪墙减速

再经多级沟渠分导

最终化为无害的细流

展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这套防洪系统工程遗址

与帝陵建筑共同构成了

西夏陵的完整面貌

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

和防灾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时至今日

这些防洪设施依然清晰可辨

默默诉说着千年前

西夏工匠治水智慧与匠心

也为现代遗产保护工作

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水事综合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央视新闻、新黄河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案 | 罗景月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罗景月

校对 | 王子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历史   西夏   世界遗产   智慧   防洪工程   山洪   王朝   中国   陵寝   陵墓   安塞   陵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