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项目陷“倒闭潮”,花20亿打造的古城,游客不买账亏损超10亿

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正在张家界上演。

一座耗资近25亿元精心打造的大庸古城,在四年光阴里,交出的成绩单却是累计亏损近11亿元的巨额赤字。然而,在这片萧条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却实现了盈利——停车场。

然而,大庸古城的现状并非孤立,放眼全国,从一夜之间沦为“鬼城”的成都龙潭水乡,到债台高筑的河北闾里古镇,无数相似的仿古项目,正浩浩荡荡地汇入同一支“古镇送葬队伍”。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文旅项目陷入“倒闭潮”?这些项目又该如何实现自救?

画皮之下,空洞的灵魂

文旅项目的首轮内耗,始于对文化内核釜底抽薪式的掏空。

大庸古城的外表,是精心复刻的明清风貌,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然而,敲开这层仿古的墙皮,是冰冷的现代钢筋混凝土骨架。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形式上无限趋近于“古”,精神上却与“文”毫无关联。

这种割裂感,弥漫在全国无数个“孪生兄弟”般的古镇里。统一批发而来的白墙黛瓦,成了心照不宣的行业标配,仿佛一夜之间,全中国的乡土记忆都被格式化,只剩下这一张模糊不清的脸。

走进这些所谓的文化街区,你会陷入更深的地理错乱。明明身处湖南的张家界,空气中飘散的却是天津大麻花的甜腻和长沙臭豆腐的辛辣。从商业布局的那一刻起,这些项目就没打算承载什么在地文化,它们的定位极其纯粹——一个披着复古外衣的大型商业步行街。

最可悲的,是对“人”的驱逐。为了营造所谓的“原汁原味”,原住民被整体迁走,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气息与烟火气,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雇来扮演“原住民”的演员,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上演着一出出僵硬的民俗戏码。

文化血脉被斩断,古镇也就彻底丧失了灵魂。它不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而蜕变成一个巨大的、精心布置的摄影棚,一个供游客拍照打卡的露天舞台。这种对文化内核的主动消耗,让项目从诞生之日起,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吸引力,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一场豪赌,谁来买单

第二重内耗,发生在资本与管理的层面,它更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回看大庸古城的诞生,充满了“速度与激情”。从项目立项到正式开工,仅仅用了三个月。这种惊人的效率,牺牲的是充分的规划与论证。其直接后果,便是陷入“边施工、边调整设计、频繁停工返工”的泥潭,原计划550天的工期,被硬生生拖成了近五年。

如此仓促草率的决策背后,往往是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让这些项目成了内部的游戏,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敬畏,更缺少对成本的精打细算。正如一句辛辣的比喻:“崽卖爷田不心疼”。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那个被玩了多年的“文旅+地产”游戏。打造一个宏大的文旅项目,真实目的往往不在于项目本身能赚多少钱,而是通过它来拉升周边地块的价值,从而在房地产开发中获取暴利。

资本通过疯狂的营销引流,在地产项目中快速回本后便抽身离去,留下一个运营惨淡的文旅烂摊子和巨额的沉没成本。这场资本的豪赌,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如何善始善终。

流量狂欢,游客却用脚投票

压垮这些文旅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它们与真实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市场需求极其旺盛。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高达17.94亿,旅游总消费超过1.8万亿元,年轻人的出游意愿空前强烈。

而另一面,却是供给侧的集体拉垮。文旅上市公司超过半数在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为负,普遍亏损额度在一个亿上下。大庸古城平日里游客寥寥,甚至成了周边居民遛狗的免费公园,那台投资数亿元、仅能容纳不足350人的《遇见大庸》表演,去年上半年日均游客竟不足15人次。

市场的冰与火,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症结:不是游客不愿花钱,而是你造出来的东西,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运营方普遍陷入了一种“流量迷信”,以为只要在网上制造出热度,游客就会蜂拥而至。于是,全国各地都竖起了那块一模一样的“想你的风”网红路牌。然而,网络热度与真金白银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西安曲江文旅运营着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顶流景区,三年累计亏损近6个亿。其中,火爆全网的大唐不夜城,半年营收竟然不足24万元。流量狂欢的背后,是商业价值转化的极度无力,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游客,早已不好糊弄。

信息的高度透明,让他们一眼就能识破那些虚假的“文化底蕴”。当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一个古镇,却发现这里的商品查重率高得惊人,吃、穿、玩都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古镇”别无二致时,那种被欺骗的感觉会瞬间转化为差评,并且绝不会再来第二次。

什么是成功的案例?乌镇,靠的不是建筑,而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戏剧节这样的顶级内容,以及蓝印花布作坊里老师傅那样的“活历史”。开封万岁山,它的武侠表演充满了“草台班子”的土味,但它真诚、有趣,给游客带来了纯粹的快乐。张家界的千古情,则成功地将湘西传说转译成了高空杂技等惊险刺激的感官体验。

这些成功者共同的特点是,它们提供了真实、独特、可共鸣的情感价值。而那些失败者,还在用工业流水线的思维,向市场兜售一个个同质化、无生命的文化躯壳。

结语

伪文化项目的集体溃败,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必然的泡沫破裂。它始于对文化内核的掏空,中经资本的非理性滥用,终于市场需求的无情抛弃。这三重内耗,共同导演了今日的困局。

中国文旅产业的未来出路,绝不在于更大规模的投资,或是更华丽的建筑。而在于撕下那层虚伪的“画皮”,回归文化的本真,尊重市场的逻辑。

真正的文化,是“养”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它需要的是时间沉淀与发自内心的敬畏,而不是资本的催熟与追求速度的浮躁。只有当文化通过有诚意的创新和真实的体验,重新成为连接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时,文旅产业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与生命力。

金融界2025-06-30《烂尾项目扎堆 文旅巨头破产背后……》

中国青年报2025-07-01《24亿多造的古城成“空城”,如此教训太昂贵》

光明网2025-06-28《焦点访谈|20多亿打水漂、游客不买单……文旅项目如何破局重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旅游   不买账   古城   游客   项目   文化   古镇   张家界   内耗   资本   真实   大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