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方位的博弈。这场博弈涉及经济、科技、外交等多个领域,而贸易领域的交锋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中国手中打出了两张重要的牌——稀土牌和大豆牌。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高科技产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大豆贸易则与两国的农业经济、民生需求紧密相连。
中国通过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购买更多的大豆作为替代品,以此来打击美国的大豆产业,同时满足国内的实际需求,这一策略的实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美国是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大豆产业在美国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减少对美国大豆的进口,无疑会对美国的大豆种植户和相关产业链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则是新兴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大国,其大豆产量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然而,完全不购买美国大豆也并非没有问题。一旦完全切断从美国的大豆进口渠道,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供给不足导致的价格上涨。
10月17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近期在官网发布了一篇文章,披露了中国买家目前尚未采购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巴西大豆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
目前,巴西大豆的报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1月大豆高出每蒲式耳2.8至2.9美元,而美国大豆的溢价仅为1.7美元/蒲式耳。如此高的价格差距,使得巴西大豆在价格竞争力上大打折扣。
从国内大豆油企业的情况来看,下半年至今国内大豆油企业的利润处于负值区间。巴西大豆价格的高企,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国内油厂的购买意愿严重不足。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成本大幅上升而产品价格难以同步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减少采购量,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中国买家目前正在等待两个重要的契机。
其一,期望巴西大豆能够实现丰产,一旦巴西大豆丰产,市场上的大豆供应量将会增加,根据供求关系原理,价格自然会回落。
其二,期待中美能够进行新一轮的贸易谈判,并达成协议,国内取消对美国大豆的购买禁令。如果中美能够在贸易问题上达成妥协,恢复从美国的大豆进口,那么国内的大豆供应将更加稳定,价格也有望回归合理区间。
为了缓解巴西大豆的高溢价问题,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将国家储备大豆投入市场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国家储备大豆是国家为了应对粮食安全等问题而储备的重要物资,在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适时投放储备大豆,可以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价格,满足近期市场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开始,巴西就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地。巴西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大豆的种植。同时,巴西政府也大力支持大豆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巴西是中美经贸博弈和中国大豆供应多元化战略的受益者。
面对大豆贸易的复杂局面,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多种大豆以摆脱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成本因素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耕地资源的分配问题。
中国虽然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但人均耕地量却不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不可能将城市里的土地再变成耕地。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分配给更重要的粮食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等。这些粮食作物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其产量和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如果将过多的耕地用于种植大豆,那么水稻等事关老百姓能不能填饱肚子的农作物产量就会不足,这将导致我国对这些粮食作物的对外依赖程度增加,进而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像日本近期出现的大米价格疯涨现象,本质原因是国内供给不足所导致的。
当然,不用为巴西大豆短期内的价格波动担心过多,不会冲击我国的供应。
我们已建立多元化进口体系,这种结构有效分散了单一产地风险。同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当前大豆战略储备充足,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通过动态监测国际市场价格,适时投放储备,可平抑短期价格波动。
此外,国内豆粕替代技术持续突破,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替代比例已提升至15%,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韧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