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又起茱萸枝,
木樨香里又重阳。
当第一缕晨霜为瓦檐镀上银边,当菊瓣在篱笆旁舒展成金色的浪,这个被《易经》赋予“九九”阳数之意的节日,便裹着千年的诗意与烟火,缓缓走入寻常巷陌。

重阳的底色,是登高望远的辽阔。杜牧曾叹:“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那份于萧瑟秋风中寻得的旷达,至今仍是我们登高的初衷。
古人佩茱萸、饮菊花酒,攀上峰顶看“江涵秋影雁初飞”,在天地间寻觅精神的坐标。
如今摩天楼的观景台取代了荒山野岭,但那份“会当凌绝顶”的豪情未改。当夕阳将城市剪影镀成暖金,登高者凭栏远眺,看车流如织、霓虹初上,忽然懂得:所谓登高,不过是在时光的峰峦上,为自己寻一个回望与眺望的支点。
而臂弯里、背包上那鲜红的茱萸囊,依旧散发着微辛的清香,是古人“辟邪祛灾”的祈愿,穿越千年,化作今日一份平安的祝福。
重阳的韵味,是舌尖上的丰饶与诗酒的交融。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份期许,离不开重阳的美食。软糯香甜的重阳糕,层层叠叠,寓意“步步高升”,上面点缀的红枣与核桃,是生活最朴实的甜。

而那杯琥珀色的菊花酒,早已从祛灾祈福的圣物,演变为亲友小聚时的佳酿。正如李白所言“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轻啜一口,菊花的清冽与粮食的醇厚在舌尖交融,仿佛将整个秋天的丰盈都饮入腹中。
此刻,我们仿佛能理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那份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就藏在这一盏菊香、一席家宴的温馨里。

重阳的温度,是“久久”相伴的深情,也是诗词里最动人的牵挂。王维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成为千百年来重阳最深沉的文化注脚。
这一天,许多地方会举行盛大的敬老宴,晚辈们为长辈梳头、捶背,奉上“长寿面”,一根根面条,缠绕的是绵长的祝福。年轻人教长辈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老人为游子缝补冬衣的针脚,都在诠释“时光不老”的真谛——不是岁月静止,而是两代人的爱在时光里双向奔赴。
就像李清照在帘下感叹“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那份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对亲情的眷恋,正是我们此刻心境的写照。
暮色四合时,远处传来隐约的笛声。案头的菊花在灯光下泛着柔光,杯中的茶已温热恰好。
忽然明白,“岁月静好”从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我们在重阳这样的日子里,主动为时光按下慢放键:让思念有处安放,让陪伴成为日常,让每一段岁月都因懂得珍惜而厚重绵长。
九九重阳,是时光的驿站,也是心灵的归途。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日子里,登高望远时看见初心,品茗赏菊时读懂陪伴,让生命如秋菊般,在岁月的沉淀中,绽放出从容而温暖的光泽。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