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最小的儿子陈松年,六次为家人收尸,十年之约祭拜父亲痛哭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提到陈独秀的儿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陈延年、陈乔年这两位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是陈独秀的长子和次子,是中共早期的重要人物,牺牲时都非常年轻,他们的名字镌刻在革命史册上,光芒耀眼。

相比之下,1910年出生的陈松年,作为陈独秀最小的儿子,他的名字就陌生得多,他的人生轨迹与两位哥哥截然不同,他未曾直接投身于那个年代最激荡的洪流,没有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然而,正是这个看起来“普通”的儿子,却在家族遭遇接二连三的巨大变故时,成了那个默默扛起一切的人,成了陈独秀血脉延续和家族记忆最后的守护者。

陈松年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无常,是在他只有3岁的时候,那时候清朝刚亡,民国初建,局势动荡不安,因为父亲陈独秀早期的革命活动,安庆老家的陈家被官府盯上了。

一天官兵气势汹汹地冲进陈家抓人,一片混乱中,小小的陈松年为了逃命,慌不择路地翻墙,结果“扑通”一声掉进了邻居家的澡盆里,邻居家的大娘反应极快,一把将他从水里捞出来,三下五除二扒光了他的湿衣服,把他按在澡盆里假装给自己孩子洗澡。

官兵追进来,揪着湿漉漉的陈松年质问,大娘一口咬定说这是自家娃娃,官兵信以为真撤走了,这场童年突如其来的惊吓和无妄之灾,大概就是命运给陈松年人生烙下的第一道深刻印记,让他早早见识了世道的残酷和人生的不易。

1927年17岁的陈松年得知了一个噩耗——他的大哥陈延年被捕牺牲了,陈松年和姐姐心如刀绞,立刻动身赶往上海,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领回大哥的遗体,让他入土为安。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不允许家属收尸,姐弟俩连大哥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更别提收殓遗体了,他们只能在龙华刑场附近,绝望地烧了些纸钱,对着那片空地含着泪重重地磕了几个头,那种无法为亲人收尸的悲愤和无力感,深深地刻在了陈松年的心里。

命运的打击并没有停止,仅仅一年之后,又一个噩耗传来,二哥陈乔年也在上海被捕,并在同一个龙华刑场英勇就义,陈松年再次和姐姐玉莹奔赴上海。

这一次,他们终于见到了亲人的遗体,陈乔年的尸体倒在血泊之中,惨不忍睹,巨大的悲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击垮了姐姐陈玉莹,亲眼目睹弟弟的惨状,让她精神彻底崩溃了。

从上海回到安庆后,姐姐玉莹就一病不起,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恐惧中无法自拔,仅仅几个月后,这位年仅28岁的女子,也在无尽的痛苦中追随两个弟弟而去。

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陈松年接连失去了大哥、二哥,又失去了唯一的姐姐,他一次次地奔赴上海,一次次地面对亲人的惨死,一次次地承受着无法安葬或亲眼目睹亲人惨状的锥心之痛,最后,他只能独自在家乡,为姐姐料理了后事。

还没等他从这连串的打击中喘口气,1930年,他的生母,也因承受不住接连失去三个儿女的沉重打击,在极度的悲伤和抑郁中撒手人寰。

那一年,陈松年刚刚20岁,站在母亲的灵前,他身后只剩下一位年迈的祖母,曾经人丁兴旺的陈家,仿佛一夜之间凋零了,年轻的陈松年,就这样在不到三年的光景里,被迫为三位至亲处理了身后事,紧接着又送走了母亲,生活的重担,毫无征兆地压在了这个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肩上

陈松年对父亲陈独秀的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模糊甚至空白的,陈独秀一生奔波革命,后来又经历流亡、被捕,与家庭聚少离多,陈松年直到23岁那年,才第一次真正见到自己的父亲,而且还是在南京监狱冰冷的铁窗之后。

抗战全面爆发后,局势更加混乱,陈独秀在1937年被提前释放出狱,得知父亲的下落,陈松年毅然决定带着年迈的祖母和妻儿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寻亲之路。

在江津鹤山坪石墙院一个破旧的小院里,这个饱经风霜的大家庭终于团聚了,晚年的陈独秀享受了难得的天伦之乐,常常抱着年幼的孙辈,教他们识字读书。

这段在江津的日子,虽然物质上极其清贫,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却是陈独秀晚年最温暖的一段时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家庭的温情,这份难得的平静与温暖,很大程度上,是陈松年这个儿子,带着家人千里追随,用行动和陪伴,给父亲带来的最后慰藉。

然而,好景不长。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病危,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守候在病榻前的儿子陈松年的手,留下了最后的嘱托,要陈松年将他的棺木带回老家安庆,这是父亲最后的遗愿,陈松年含泪点头应承下来。

父亲去世后,陈松年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暂时将父亲安葬在江津,但父亲的遗愿他始终牢记在心,五年后的1947年,时局依然不稳,但陈松年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终于攒下了一笔钱,他决定冒险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雇了一艘木船,准备将父亲的灵柩从水路运回安庆,为了避开国民党当局可能的注意和麻烦,陈松年想了个办法,他把父亲的棺木混在一堆普通的木材中间,就这样,载着陈独秀灵柩的木船,开始了顺长江而下的漫长旅程。

那份提心吊胆和沉重的责任感,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幸运的是,最终有惊无险,棺木安全抵达了安庆,陈松年将父亲与早已在安庆安葬的母亲高大众合葬在一起。

站在父母的坟前,他终于完成了这件压在心头五年的大事,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这是他第五次为亲人收尸,也是他作为儿子,对父亲最后的、最艰难的尽孝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他放下了读书人的体面,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他在砖窑厂做过苦工,抬过沉重的土坯;他参与过修铁路,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他甚至在家里糊过火柴盒,靠这种微薄的计件收入补贴家用。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妻子窦珩光后来也不幸病逝了,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陈松年一个人肩上。他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独自拉扯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最困难的时候,懂事的女儿心疼父亲,提出要辍学去打工赚钱养家,陈松年一听立刻变了脸色,不管说什么他都要让孩子们去读书,这也体现了他骨子里对知识和家风的坚守,他知道,父亲陈独秀一生最看重文化教育,两位哥哥也是学有所成,再苦再难,也不能让下一代断了读书的根。

陈松年(左二)

时间走到1990年,陈松年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走完了他80年的人生,平静离世。

陈松年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有的只是六次收尸的沉重、千里运棺的艰辛、养家糊口的劳碌和供书教学的执着。

他的坚韧,或许不如两位兄长的就义那般壮怀激烈、感天动地,但正是无数个像陈松年这样普通人的无声担当、默默守护、负重前行,才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维系了无数家庭和文化的根基,构成了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依然能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这种力量,同样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同样值得被看见、被铭记,陈松年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在历史夹缝中坚守责任、守护亲情的中国人的故事,简单,沉重,却闪烁着人性最质朴也最动人的光辉。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夏日生活打卡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最小   家人   儿子   父亲   陈松年   安庆   江津   上海   姐姐   棺木   沉重   亲人   遗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