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林徽因去世后,享受5个高级待遇,每一个都很难得,太厉害了

林徽因,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建筑史、文学史上都闪闪发光。她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1955年4月1日因肺结核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年仅51岁。

短短一生,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她和梁思成一起,把中国古建筑研究推向了新高度,还参与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留下的文学作品像《你是人间四月天》至今让人动容。

她去世后,国家和社会给了她极高的礼遇,具体体现在5个高级待遇上。

那5个高级待遇分别是啥?

林徽因去世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55年4月3日,《北京日报》和《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她的讣告。这在当时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有的待遇。

那年头,能上《人民日报》的讣告,基本都是国家领导人或者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林徽因一个建筑师、诗人,能同时登上这两大报纸,可见国家对她贡献的认可有多高。

要知道,1950年代的中国,报纸资源紧张,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能在权威媒体上占一席之地,得是多大的事儿啊。

林徽因的讣告登出来,不光是对她个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她为中国建筑学和文化事业付出的最高褒奖。

第二是豪华阵容的治丧委员会。林徽因去世后,她的丧事不是家里随便操办,而是成立了一个治丧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可不得了,由13位各领域的大牛组成。

包括物理学家周培源、建筑师陈占祥、教育家张奚若、哲学家金岳霖等等。这些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能凑齐这么个阵容,说明林徽因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多广。

治丧委员会这玩意儿,不是普通人能有的。一般来说,只有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去世,国家或者相关机构才会组织这么个团队来操办后事。

林徽因靠自己的学问和人格魅力,把这么多牛人聚在一起,足见她在学术圈的地位有多扎实。换句话说,这13位大咖给她“站台”,是真心实意地尊重她,不是走过场。

第三是彭真送花圈,林徽因去世时,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亲自送了花圈。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有故事。林徽因和梁思成在1950年代的北京城市规划上,跟彭真有过不小的分歧。

当时彭真主张大拆大建,搞现代化建设,而林徽因和梁思成拼命呼吁保护古建筑,尤其是北京的老城墙和四合院。两边意见没少碰撞,甚至可以说闹得挺僵。

但即便有这些分歧,彭真在林徽因去世时还是送了花圈。这说明啥?说明他对林徽因的专业能力和贡献是真服气。抛开个人恩怨,能做到这一点,彭真的胸襟也挺值得点赞。

而林徽因能让“对手”都来致敬,她的学术分量和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这待遇,不是靠关系堆出来的,是真本事挣来的。

第四是林徽因的墓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地方可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八宝山是专门安葬国家功臣和重要人物的地方,能葬在这儿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更牛的是,八宝山公墓的设计,林徽因自己就参与过。她生前为这片墓地的规划出了不少力,没想到最后自己也长眠于此。

这事儿听着有点宿命的味道,但也特别契合林徽因的身份。她一辈子研究建筑,最后安葬在她亲手设计的地方,既是对她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特别的纪念。

能葬在八宝山,还跟自己的作品挂钩,这种待遇放眼全国也没几个人有。林徽因用她的才华,给自己挣了个“归宿”,这得多厉害啊!

第五是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元素做墓碑,林徽因的墓碑也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试刻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参与设计的国家级项目,底座的石材试刻,本来是给纪念碑打样用的,后来没用上,就拿来做了林徽因的墓碑。而且墓碑的设计还融入了她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元素,特别有纪念意义。

这待遇有多稀罕?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的象征,能跟这个挂钩,本身就是国家级的认可。墓碑不光是块石头,更是林徽因建筑成就的缩影。她用51年的人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记,连墓碑都这么有故事,实在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林徽因这一生:从杭州小才女到国家栋梁

1904年她出生在杭州,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林长民是北洋政府的大官,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从小就耳濡目染文化和爱国精神。她脑子好使,1916年进北京培华女中念书,1920年跟父亲去了伦敦,第一次接触西方建筑艺术,眼界一下就打开了。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建筑系不收女生,她只能读美术系,但硬是旁听了建筑课,靠自学啃下了这门学问。

1927年拿了美术学士学位,又跑去耶鲁学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她和梁思成结婚,回国后一头扎进中国古建筑研究,跑遍大江南北考察古迹,还帮着创立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

她的成就还不止于此。国徽的设计有她的影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案她也出了大力。文学方面,《你是人间四月天》那种清新又深情的诗,至今读起来都让人心里一颤。可惜天妒英才,1955年她因肺结核去世,才51岁,实在是太早了。

遗产影响:从古建筑到国际舞台

林徽因去世后,她的影响一点没减。她和梁思成研究古建筑的成果,后来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比如北京的老城墙虽然没保住,但他们的记录让后人知道那段历史有多珍贵。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是国家的象征,每次看到它,都能想到林徽因的贡献。

2018年,《纽约时报》还专门补发了一篇她的讣告,把她称作“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这事儿挺有意思,说明她的影响力早就超出了国界,连外国人都服气。

她的诗和文章现在还被很多人读,墓地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祭扫,书和影视作品也在讲她的故事。这种持续的影响力,不是谁都能有的。

说实话,林徽因这人真挺狠的——不是那种坏狠,是牛得让人服气。她一个女人,在那个年代,硬是闯进了男人的地盘,学建筑、搞研究,还干得那么出色。

家里条件好是没错,但她没躺平,而是靠自己拼出了一片天。51岁走了,国家还给了这么高的待遇,每一个都实至名归,太厉害了。

她不光是建筑师、诗人,更是个传奇。如今,她的作品还在,她的墓地还在,她的影响还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待遇   高级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   宝山   墓碑   讣告   北京   建筑   国家   古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