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

在所有亲戚中舅舅的地位那是相当“崇高”的,有的地方甚至认为父母的话可以不听,但舅舅的“指示”则是一定得遵从,要不然定让您好看......这就是所谓的:

舅舅理——

那么,为什么在所有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而不是看起来好像更为亲切的伯伯或者叔叔呢?

个中原因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魏明帝口中的“大”舅舅

魏明帝曹叡大家一定都熟悉吧,曹丕的长子,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诗人;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曾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地防御了吴国与蜀国的多次攻伐,乃是魏国不可多得的圣明君主之一。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能与曹操、曹丕并称为魏氏“三祖”之一的圣主明君,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口吃。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看过《军师联盟》的人,都会质疑:曹叡明明是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脱口秀君主,什么时候变口吃了?

其实我也宁愿相信曹叡是个能言善道的君王,可事实真不是如此,且还有书为证:

《三国志》记载:魏明帝为人口吃少言,沈毅好断,不好浮华之士——

翻译过来就是:魏明帝有口吃,虽然寡言少语,但却是个像沈毅一样能谋善断,沉着冷静的人。

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有人问,你说了这么多,硬是把曹叡“整成”了口吃,意欲何为?

因为:正是由于曹叡的口吃,才将舅舅的地位一下子提到了亲戚中最高的位置......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226年秋,也就是曹叡刚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那会可谓是内忧外患:国内有西平麴起义,国外有吴国,蜀国趁火打劫。

四大顾命大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觐见纳言:

“陛下,西平麴乱民惹是生非,到处杀人放火,您怕不怕?”

曹爽首先谏言道。

曹叡摆摆手:

“乌合,乌合之众......不,不怕!”

曹爽摇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陛下,蜀军蓄势待发,已准备北伐了,您怕不怕?”

刘放“再接再厉”的谏言道。

曹爽依旧满不在乎地说道:

“蜀,蜀军外,外强......中干,不足,不足为虑......也,也不怕!”

孙资一听火了,当即欺身谏言道:

“陛下,吴军势如破竹,已打到江夏了,您怕不怕?”

曹叡摇摇头,依旧冷静地应答道:

“孙,孙权,小,小家子气,兴,兴不,不起,什么......什么风浪,朕,朕还,还是不怕!”

孙资气得直跺脚,还欲发飙,却被司马懿拦住了,只见他一脸笑嘻嘻地询问曹叡道:

“陛下!您这个也不怯,那个也不惧,到底怕谁?”

曹叡闻言,觉得司马懿挺有意思,便笑着说道:

“朕,朕,谁,谁都不,不怕......怕,怕就,就就......咳,咳,咳......”

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然而,正说到“关键”的时候,曹叡嗓子却突然奇痒难忍......只见他瞬间涨得满脸通红,咳个不停,再也不能讲出一句话来。

司马懿闻言,却是恍然大悟地接茬道:

“原来陛下怕舅舅......”

言罢,便兴奋地招呼起曹爽、刘放、孙资来:

“走,我们去找陛下的舅舅......”

曹爽、刘放、孙资知道司马懿话里有话,皆都点头应承,不一会便都溜之大吉......

最后,朝堂之上剩下曹叡一人暴跳如雷,不停地咳了半天才憋出下半句话来:

“怕,怕就,就就......就不配做皇帝!”

.......

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后来曹爽、刘放、孙资、司马懿四人还真去找了皇帝的舅舅,皇舅爷呢,也“当仁不让”地教训了曹叡,结果,曹叡当即便收起了傲慢与不羁,迅速出兵安定了内乱,平息了外扰......

其实我觉得吧,人家曹叡本来其实就是打算这么做的......

然而,人言可畏啊——

传啊传的,传到朝堂外,最后竟变成了:

曹爽、刘放、孙资、司马懿是因为请来了舅舅,才最终“压制”了皇帝.......由此可见,舅舅有多大,地位有多高......皇帝都得惧三分......

......

一个连皇帝都怕的“舅舅”,您说怎么可能不是所有亲戚中地位最高的呢?

这便是“大”舅舅的由来。

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总结:其实关于“大”舅舅的由来还有二种说法:

一,母系社会中的“大”舅舅

在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中,女人为尊,男人就像是女人的“小妾”,一个女人可以拥有好几个男人丈夫,因此,一个小孩出生并不知道父亲是谁,就更别提大伯叔叔这些父辈的亲戚了。

这时候能够充当“父亲”角色,能够“挺身而出”的便只能是与母亲有着绝对血缘关系的舅舅。

久而久之,舅舅的地位便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了“大”舅舅,成为了所有亲戚中“Number one”的存在。

二,封建社会中“大”舅舅

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皇族,父亲这边的亲戚基本都是靠不住的,因为父亲这边的亲戚都是来争权夺利的,如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九子夺嫡......等等,为了争夺皇位,所谓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那可是说翻脸就翻脸的。

而相较于母亲这边的亲戚,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舅舅,则要好很多,当然历史上也不乏有外戚夺权的,但那几乎都是凤毛麟角,为了自己的利益,舅舅们只会鞠躬尽瘁,甚至豁出命去维护皇权,而不会铤而走险地去倒戈自己的外甥,因为即便成功了,也会被冠上“大逆不道”的骂名,遗臭万年......倘若万一失败了,那可就要承受来自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折磨,生不如死......

于是,有了皇帝的撑腰,舅舅的地位便就越来越高,直至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舅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如果母亲在婆家受到欺负后,第一个站出来的肯定是舅舅......舅舅似乎就是母亲这方最有力的靠山,最大的依赖......

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家宴中,坐上岗子(首位)的永远都是舅舅,即使这个舅舅还未成年,甚至还只是抱在手上的小毛孩,但只要是舅舅,就是“大”舅舅的原因......

不信?

那您就坐上岗子试试看......媳妇不削您才怪——

从古至今,为啥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个中原因令人唏嘘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魏国   西平   舅舅   亲戚   岗子   地位   都会   蜀国   吴国   母系   陛下   叔叔   皇帝   父亲   母亲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